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需要以更强的历史主动、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战略视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政治保障。
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文化正确的价值指引。马克思主义是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伟大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治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赋予中华文化新内涵、新生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马克思主义为文化自信自强提供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为我们认识、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立场和根本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自强,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譬如,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是应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错综复杂。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批判和斗争。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要求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统一起来,既坚持真理,又不忘本来,既高扬旗帜,又尊重传统。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如何发展、传承什么、发展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去伪存真、推陈出新,从而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譬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导下,演变为鲜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深厚根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才能扎根中国大地并开花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实践方式和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象化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文化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根本政治方向。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高度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党对文化的科学领导,坚定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保证文化事业不变质、不变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导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文化是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价值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引领。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价值引领、文化认同和社会风气塑造上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揭晓: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庄谦之: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度重大研究专项(GD22ZDZ01-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