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网红“甲亢哥”直播中国之行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中美两国人民直观地了解对方的生活、文化和观念,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滤镜”,让国际社会认识真实的中国,网络民间交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关注国家安全风险,特别是文化安全存在的潜在风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2025年4月15日是我国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的十年间,恰好也是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的产业革命,网络空间的国际交流和互动愈发频繁,这对国家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近,美国网红“甲亢哥”直播中国之行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中美两国人民直观地了解对方的生活、文化和观念,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滤镜”,让国际社会认识真实的中国,网络民间交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关注国家安全风险,特别是文化安全存在的潜在风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全面加强文化安全能力建设尤其重要。
推动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安全意识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做好网络文化传播,坚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阵地,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地位作用、使命任务、基本原则等,为推动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重视网络文化价值取向,增强网络文化话语权。当前,要警惕西方大国利用其网络强势,对网络弱势国家大搞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制造“文化侵略”。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必须是健康和谐的,通过传播高水平、高质量、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客观评价、积极认同。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反映了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及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增强思想武器,这是增进文化认同的前提,也是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的支点。
坚守网络文化传播阵地,筑牢文化安全屏障
坚守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增进文化认同。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推广中华文化,如非遗技艺、传统节日、文学艺术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在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数据保护、内容审查等相关法律。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网络治理合作,应对跨国网络安全挑战。
坚持维护安全与增进交流并重,加强网络平台政治风险研判。国际舆论环境纷繁复杂,不同思想观念在网络平台交锋交汇,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积极主动型网络平台文化安全治理机制。
构建智能传播格局,提高文化安全能力建设
以数智化新技术赋能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智能传播格局,加强文化安全预警能力,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机制,加强各部门、各机构的沟通和合作,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有效应对。
加强算法效果评估,壮大主流思想文化传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将算法内容推荐用于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吸引力与凝聚力,形成正能量内容传播的有序状态。
发挥平台作用,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和赋能作用,丰富网络文化内涵,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提质增效。运用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提升网络文化对外传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加强国家文化安全能力建设。要加强网络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培育网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主动承担做好网络文化传播的责任,通过文化安全责任分担和优秀网络文化滋养,激发网民的精神内核和时代共鸣。要把好网络文化传播端口,加强网络平台政治风险识别,全面提高数智时代国家文化安全能力建设。
作者李镓,系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副教授,大湾区网络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1&ZD3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