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紧抓“融合之变”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10-28 11:33 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把握发展主动权、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就必须紧抓科技、产业和城乡三大关键领域的“融合之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而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根基。

  以科技融合创新激发现代化新动能

  当前,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科技创新呈现交叉融合、群体突破和系统集成等新特征。传统的线性科研模式和单一学科路径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也无法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因此,推动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的深度融合与系统创新,已成为实现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前提,更成为塑造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突出位置,这不仅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更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发展主动和塑造竞争优势的根本之策。

  一方面,必须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通常诞生于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无论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碰撞,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的聚合,还是绿色科技与智慧农业的协同,都在催生全新的技术范式与产业形态。为此,应着力完善以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高效协同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必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建良性循环体系。科技创新归根结底靠人才驱动。为此,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四唯”现象,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全链条机制,营造鼓励大胆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协作、成果共享的良好创新生态。

  以产业融合升级重塑现代化新格局

  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根基和关键支撑。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背景下推动产业升级指明了路径。

  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三大战略方向。智能化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应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供应链韧性。绿色化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应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化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路径。应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内部、产业链之间以及要素之间的高效协同,通过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另一方面,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确保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同时,要把握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关系。既要运用高新技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其规模优势和体系完整优势,又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以城乡融合发展拓展现代化新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深刻阐释了城乡关系演进的内在规律,而且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提供了遵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将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应依托各地乡村特有资源禀赋,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其次,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应深化农村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打通要素流动的堵点;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下沉,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条件,并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城乡统一、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务体系。最后,要统筹乡村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广东省社科联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