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化强国的核心力量就体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上。所谓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内容是一个国家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精神等方面所发挥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文化强国的建设路径,对内是以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对外是以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感染力占领文化高地和传播高地,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今日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最重要的表征是文化自信。从中华五千年文明道路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再到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人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独立自主。新时代新征程,在文化领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于培育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塑造能够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指导行动的共同价值信仰和奋斗目标,鼓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思想建设方面,要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通过加强党内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层面上获得刚性支撑。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发展,才能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蕴藏于亿万民众之中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新的动力来源,就在于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自主自觉的基层探索相结合,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必须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但同时更要鼓励基层的探索创新,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40多年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尊重基层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对于改革路径的自发自主探索,在这个基础上及时把基层形成的改革经验和政治智慧上升为相关政策,并将之应用于指导和推动更大范围的改革。在人民需求和国家意志的充分互动对话之中,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得改革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有机结合,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要把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统一起来,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统一起来,凝聚各方智慧,从而保证改革持续向前推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副主任 田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