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在百年党史学习中加强革命精神的群体认同

2021-12-20 10:52 来源:南方杂志 陈红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革命精神是根本心理动力和精神支柱。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认同”是指对包括理想、现实,个人、组织,物质、精神等各层面特定主体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思想和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群体认同”则是个体成员对特定群体的目标、规范、行为、价值取向的认可。个体的群体认同感越强,为群体目标奋斗的态度越积极,意志越坚定,行为越努力,成效越显著。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党史学习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要充分发挥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和实际作用,就必须切实加强革命精神的群体认同。革命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工作作风、理想信念,对革命精神的群体认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

  突出革命精神的明理功能

  加强革命精神的群体认同,要突出革命精神的明理功能。革命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续奋斗的伟大实践中,与党的形成、发展、壮大,与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富强,与中华民族的抗争、奋斗、复兴相伴随,是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最根本道理。

  百年辉煌灿烂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坚持为人民服务,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战胜了各种“左”和右的错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真理密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发展密码,这些在革命精神中都有着集中体现。如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主要内涵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涵的五四精神;以“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为主要内涵的改革开放精神等,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根源,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得到中国知识分子认可、接受,进而广泛传播的科学性、真理性特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取得进步、发展、成功的正确性和先进性特点。

  挖掘革命精神的增信价值

  加强革命精神的群体认同,要挖掘革命精神的增信价值。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指导下,克服万难,不断前进的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指引下,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鼓舞下,团结一致,实现梦想的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增信价值。

  1921年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并顺利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从一开始就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付出了巨大牺牲。长征精神首先就表现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这支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人民抗日军队,用鲜血谱写了以“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为核心的抗联精神。可以说,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是铸就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特征的多样化革命精神的源泉,革命精神也因此构成增信的重要历史、文化、思想、现实、学习资源。

  发挥革命精神的崇德取向

  加强革命精神的群体认同,要发挥革命精神的崇德取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德”始终是备受关注、重视和强调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取向。对“德”的尊崇,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德既是立国之基,也是修身之本。《左传》即称,“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周易》也指出,“君子以厚德载物”。

  从党员干部角度来看,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在革命精神中均有突出体现。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看,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等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美德,同样是革命精神倡导、颂扬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所孕育的革命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道德力量的源泉、结晶和体现。刘胡兰、董存瑞、夏明翰等个人,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屡立战功的杨根思连等团体,革命过程中英勇牺牲的数不清的烈士,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表达了对党的绝对忠诚。焦裕禄、雷锋、孔繁森等楷模,用一生践行着为民造福的宗旨,也反映着对自身德行的高标准、严要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都体现着日常生活、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所应坚持的崇德取向。

  践行革命精神的力行导向

  加强革命精神的群体认同,要践行革命精神的力行导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落脚点和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党史学习不是形式、不是过场、不是空谈,而是内外兼修,知行一体,以知促行,以行验知的重要方式,是切实改进、提高学习和工作作风、实效的途径。

  毫无例外,革命精神都产生、发展、形成于国家民族发展、复兴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末,上万名复员官兵、知识青年、革命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北大荒”,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开发建设,将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变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创造了以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1998年,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北方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号召、组织下,百万军民奋起抗洪,形成了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为核心的抗洪精神。除此之外,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载人航天精神等,都凸显了革命精神源于实践,指向实践,应当落实于实践的本质要求。

  百年党史学习以学习为基础,以认同为桥梁,以力行为根本。革命精神作为党的百年历史的浓缩和精华,是我们党百年来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面临新考验新任务新挑战,加强对革命精神的学习,强化对革命精神的群体认同,是保证在实现新的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始终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合成一条心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重要基础。

  原载《南方》杂志2021年第16期

编辑:王沛容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