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关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几点认识

2013-11-01 11:16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教授 毕德

  【摘要】本文认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认识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孕育于红军时期,成熟于延安时期,丰富发展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代传承,起点是分析新形势下群众范围、素质、诉求和存在方式的变化,关键是根据这些变化,丰富和发展依靠群众的方式方法,重点是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群众工作机制,实现群众工作的科学化,而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难点则是如何关爱弱势群体、加强民生建设,真正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 理论来源 形成过程 现代传承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关键一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学习和重温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深刻领会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思想,对于传承党的优秀文化,对于转变党的作风形象,对于迎接党的执政挑战,对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凝聚党心民心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特别是如何进行现代传承这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来源

  任何思想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理论的来源。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方面,我认为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毛泽东同志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毛泽东同志群众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石。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统治人们思想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英雄史观。这些传统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无数个偶然性组成的历史链条,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英雄豪杰的个人意志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作为千年思想家的马克思,在传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这个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划时代的新发现。那就是发现了隐藏在人类社会发展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发现了隐藏在人类主观意志背后的物质力量,发现了隐藏在英雄豪杰背后的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运动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反复要求全党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对群众负责、向群众学习,其理论来源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如何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争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产生以后,从根本上确立了实践对于认识、存在对于思维的决定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第一,群众第一,一切应从实际出发,用中国的语言概括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899页)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反复要求全党尊重群众,尊重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所要求的,毛泽东同志的群众工作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石的。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过程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也有一个孕育、成熟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过程。如果简要地描述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孕育于红军时期,成熟延安时期,丰富和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开始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以后。如何开展土地革命,如何打造新型人民军队,如何认识红军的群众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在党内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1929年12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古田会议,明确规定:红军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的主要任务是做群众工作,红军的每一个战士到一个地方都要学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红军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坚决反对红军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单纯军事观点、流寇主义思想等等。1934年在瑞金沙洲坝,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由此可见,在土地革命战争的红军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已经开始孕育形成。

  在陕北十三年,我们党高度重视红军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创造,进一步把过去的群众工作经验上升为群众路线的理论认识,标志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1937年在延安凤凰山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完成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的写作,为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石。1945年召开的七大,进一步概括了群众观点的四个方面内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确立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把群众路线上升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一切充分表明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延安时期已经全面成熟。

  建国以后面对新的形势和执政的考验,党的群众路线如何坚持和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明确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弹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由此可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他强调,在执政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必须从两个务必切入,永葆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本色。1956年党的八大,把坚持群众路线与反对官僚主义、加强群众监督、完善制度体系紧密结合,使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执政条件下产生了新的理论飞跃。遗憾的是,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在以后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特别是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群众路线走向了运动群众的反面。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年文革,表面上看也是在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实际上当群众路线离开了党的领导,失去了秩序和法治以后,必然物极必反,这个沉痛的教训应该永远牢记。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代传承

  任何思想理论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与时俱进,这是新形势下继承这一光辉思想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

  首先,应认真分析群众的变化,这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起点。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群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群众的范围在扩大。传统意义上的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群众,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变化,特别是以六个新阶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出现,群众的范围在扩展。二是群众的素质在提高。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群众的眼光与见识有一定的局限。现在的群众见多识广,民主法治意识逐渐提升。如何做好今天群众的工作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三是群众的诉求在增加。为了群众,首先要研究群众盼什么想什么。随着物质生活诉求的满足,群众更多的政治诉求、文化诉求、环境诉求、民生诉求扑面而来。四是群众的存在方式也在变化。今天是网络时代,如何开展网民的教育引导,如何进行网络问政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其次,应根据群众的变化,分析如何更好地依靠今天的群众,这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关键。走群众路线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集中民力,汇聚民智,充分依靠群众。群众在变化,依靠群众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而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分化加剧,群众分层明显,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知识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等等。针对这个变化,既要反对只重视普通群众而轻视精英人才的大众主义倾向,也要反对只重视精英人才而忽视普通群众的精英主义倾向。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把走群众路线与尊重依靠人才有机统一起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介组织、社会组织、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抛弃对社会组织不重视的传统观念。既要重视对个体群众的工作,又要大力发展培育新社会组织,真正通过培育和发展大量的社会组织让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管理和教育群众。

  第三,应认真分析群众工作主体的变化,在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这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重点。与战争年代的党员干部相比,今天的党员干部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文化水平也比较高,但是党性锤炼、与群众的感情、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就需要大力提升今天群众工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让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深深根植于今天党员干部的心海,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特别是要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努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一是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利益整合能力。随着群众的分层分化,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相互博弈,如何实现兼顾各方,双赢多赢,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的利益整合的能力。二是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危机应对能力。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的加速,中国社会处于矛盾的多发期、高发期,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和极端的个人事件将居高难下。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的危机应对的能力,这成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个难点。三是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走向法治文明,群众工作的许多问题最终要通过法治的办法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学法、守法、懂法、用法,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四是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群众是上帝,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也需要引导教育,要教化群众、引领群众。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能力,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和宣传,把群众的各种问题化解在和风细雨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第四,应认真分析群众工作的运作规律,提升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核心所在。开展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能简单地凭感情、靠热情,应在把握群众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科学的制度来支撑、科学的方法来推进。群众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就是把群众工作规律物化为可操作的体系、制度、机制和秩序。当前应重点健全和建立联系群众的机制、服务群众的机制、群众利益的诉求表达的机制、群众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等。在战争年代,严酷的客观环境,形成了巨大的无形压力,推动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因为失去了群众的支持,一天也生存不下来。在长期执政的环境里,战争年代严酷的外在压力机制没有了,那么就必须通过制度的完善、群众的监督,从而构建新的外在压力机制。同时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从而构建每个党员干部内在的动力机制。在这种内外合力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就一定能够在科学制度的保障下,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的科学化,坚持和发展好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为民族复兴凝聚民心、汇聚民智、万众一心、攻坚克难。

  第五,应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焦点,把握重点,聚焦热点,这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难点所在。不同时期,由于形势任务环境的不同,群众工作的焦点也不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焦点之一是如何爱护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阶层。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社会分层、贫富差距扩大。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阳光更好地投放给社会贫困阶层,多一点访贫问苦,少一点锦上添花;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焦点之二是如何加强民生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放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等关系群众民生的问题,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看得见的利益和收入的增长;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焦点之三是如何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有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真正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有其科学的理论来源,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应当在虚心学习、认真传承的基础上,对这一重要思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为作者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南方网编辑:郊北)

编辑:莫凡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