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理论界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了“首都理论界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首都高校、社科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三五”规划建议等进行了学习交流。以下为发言选摘。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李忠杰
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和解决的最大课题,是如何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会勾画的“十三五”规划的基本蓝图,实际上就是在到2020年的最后五年中,如何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因此,我们学习、领会、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首先要抓住这个龙头和关键,坚决按照中央部署,全力以赴,扎实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后,国家有关部门将要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也已经在制定本地的五年规划。按照惯例,国家的规划纲要将在明年三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审议,获得批准后正式实施。所以,在未来一段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按规划部署,统筹推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在工作部署和进程上,可能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保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定的发展速度。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经济年均增长至少要达到6.5%。我们不唯速度,但也不能没有速度。我们要的是有质量的中高速度。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所以无论哪个地区,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好工作,保持经济发展必要的质量和速度。
二是注意解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贫困问题就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未来五年,要按要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通过产业转移、创业扶持、人口迁移等办法,解决几千万人口的脱贫问题。剩余的难以自身脱贫的人口,由国家兜底解决。只有把这几千万人口的扶贫问题解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是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什么是全面小康?不能随便说了算,而必须有严格的标准。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汲取原有各种指标体系的精华和经验,研究制定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按照指标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情况做一次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看看哪些指标已经实现了,哪些指标过几年差不多能实现,哪些指标进展缓慢、差距较大,还有很大问题。此外,还可以分区域,检查各区域进展如何?哪些区域差距较大?这些差距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检查评估,才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进程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四是抓住一些关键性问题攻坚克难。既要全面规划、统筹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瞄准突出问题,体现本地发展特色,把有关的要求、任务落实到“十三五”规划里面去。在实施五年规划的过程中,抓住一些关键性问题攻坚克难。比如说,怎么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怎么解决几个大的民生问题,特别是老百姓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让老百姓增强获得感?所有问题,都要以2020年为节点,采取有力措施取得明显进展。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以发展新理念开拓发展新境界
辛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十三五”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十个字成为这次全会最大的亮点,全会甚至将其提高到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的高度。深刻把握这一发展理念所蕴含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的入手处与基本功。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但是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发展必有其价值指向。价值指向不同,发展结果迥异。对中国社会来说,发展是硬道理,为人民发展更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中国社会的发展既不能是“为发展而发展”,更不能是“为少数人发展”,我们的发展过程一定要人人能参与、人人都尽力,我们的发展成果一定要人人可享有,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背离了这一价值指向,发展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发展原则之首,用共享发展为发展理念筑基,首尾衔接,相互呼应,使得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有了这样的发展理念,不论是全面脱贫还是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乃至全民参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等政策就是水到渠成了。
解决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不能想当然,发展更不能蛮干,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发展需要动力,不可能总是依靠惯性,这动力来自创新;发展要有突破,不能总是照猫画虎,这突破同样离不开创新,所以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国一盘棋,经济社会、城乡区域、软实力硬实力、新四化以及经济国防等等各种重大关系协调推进,这是发展的基本方式。告别了发展的最初级阶段,解决了生存的最基本需要,绿色发展自然会进入发展的视野,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使命,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是我们的担当。开放发展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当然选择。只不过在全球经济版图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不仅要在产品制造上有话语权,在制度制定上同样要有话语权,开放发展要有新水平,要上新台阶。
正确的发展价值,科学的发展规律最终是要体现在有效的发展范式上,在这些方面“十三五”的战略部署更是亮点多多:“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互联网+”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概念新业态方兴未艾;如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应运而生,就是通过互联网把资源聚集起来、利用起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中国经济“新引擎”,而且为所有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有能力的人通过自身奋斗获得上升通道,成为更多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只要将五大发展理念在“十三五”时期真正树立起来并切实贯彻下去,中国社会的发展必将会以新战略赢得新优势,以新作为夯实新台阶。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精准发力
赵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任务提出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的战略思路,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描绘了我国发展的新境界、新蓝图。
五中全会的召开,也为北京谋划“十三五”及未来时期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北京要全力打好治理“城市病”的攻坚战,瞄准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在国家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中走在前列,树立标杆,形成示范。
一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动摇,打好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城市病”这场硬仗。对北京来说,落实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是“十三五”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京能不能走在全国前列,关键在于打好治理“城市病”这场硬仗,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不动摇,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科学发展,舍得做减法,守得住底线,走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要严控增量,坚守2020年全市总人口2300万和中心城常住人口下降15%的“底线”。
二是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北京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勇于承担、积极作为。可借鉴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市郊铁路建设经验,加强大容量、便捷式地铁、市郊铁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努力打造“1小时通勤圈”城市群。
三是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以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北京科技创新已走在全国前列,中关村2014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的72%、全国的26.3%,率先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今后,北京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原始创新,优化创业环境,重点鼓励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一批核心、共性和基础性技术,大力支持中关村创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快建设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科技创新中心。
四是突出民生改善,着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会议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的重视。当前,北京人均GDP 已达16278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2.25下降为2014年的2.17,城乡差距略有改善但仍明显存在,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要按照五中全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以民生为发展导向,以做好城市服务为核心,不断创新思路,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推动民生改善“快车”大幅提速,努力在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做出示范。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
胡鞍钢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也是指导“十三五”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规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的发展观随着中国的发展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五大发展既总结了以往的五年规划之创新和精髓,集前人之大成(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与时俱进,再突破、再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结了中国发展的最佳实践,是中国原创性的发展新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方面的发展自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刻总结了中国实践的宝贵经验。这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我们称之为“五大发展”。同时,五大发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融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着统一的目标。五大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五年规划本质上是人民的规划、人民发展的规划、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的规划。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体现:人民是国家发展的主体、创业的主体;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人民是分享发展成果的主体。
五大发展根本落脚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全面了解、正确认识、必须遵循人的生命发展周期。这也是制定五年规划的微观基础,即从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出发,对不同的阶段进行各种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而提高人的各种发展能力。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投资人力资本,提高人的能力维度边长,加速人的能力积累过程。人的进步集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则构成了十三亿人民的集体进步,尽管他们之间有很大差异。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标志着中国发展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党前瞻性把握国内外大势,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性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必将推动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宏伟目标。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
以更高水平的社会进步引领经济新发展
洪大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描绘了今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路线图,全国关注,举世瞩目。
“十二五”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最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获得最持久、最深厚的动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在经济新常态的条件下,顺利度过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和新旧发展模式转换的必经之途。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充分延续了这一宏大思路。这一思路可以说充分展现了以更高水平的社会进步引领经济新发展的战略思想。
实践表明,简单地重视推进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带来社会进步,甚至会造成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失衡、错位、断裂,并由此引发社会紧张、分裂,不仅恶化经济发展的环境,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发展陷于长期停滞乃至中断、崩溃。在深化对经济社会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我国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将原来单纯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显示了对于社会领域的关注。
在改革开放以来正反两方面实践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推动更高水平的社会进步,引领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特别需要关注共享、安全、创新和法治等关键词,这些方面在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是继续促进发展成果共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要在解决就业、收入、公共服务以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方面作出更加健全有效的制度安排,其底线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作出了系列安排。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安全保障。完善社会安全保障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人口安全、环境安全和生产生活安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更加注意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五中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各个层次上的社会安全保障的制度安排,强调了安全保障的制度化、精细化。
三是加倍努力厚植全民创新的土壤。当下中国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更是需要全面创新。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并就创新内容、动力来源和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对创新发展作出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论述。
四是加快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在当下中国,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五中全会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
抓贯彻落实尤其要抓“关键少数”徐志宏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思想。抓关键少数,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无论当下还是长远,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都很突出。
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点是思想观念、作风习惯和制度约束三个方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都没有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的权力,也没有超越宪法法律之外的自由。领导干部虽然掌握一定权力,但在权与法之间,权由法定是每个领导干部头脑中必须确立的法治观念。解决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的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有权就任性的问题,防止权力越界、权力滥用对法治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恶劣后果和影响,除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促使领导干部知法、懂法、守纪外,还有三点十分重要。
第一,必须让领导干部敬畏法纪,崇尚法纪,让法纪精神成为领导干部心中最高的道德境界,成为不可或缺的思想素养,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第二,必须让领导干部把对法纪的敬畏和崇尚转化为遵纪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领导干部一旦把对法律、纪律的敬畏和崇尚转化为法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就能做到在法纪之内,而不是法纪以外,更不是在法纪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能自觉地遵纪守法。
第三,必须以健全的制度约束领导干部和管理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在法治建设、法治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全国聚焦点,要确保关键少数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引导、示范作用,而不是起否定、破坏作用,制度约束必不可少。制度约束具有根本性,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不仅最牢靠,也最经久。要用好的制度选人,严把入口关,把法治素养作为考察干部德才情况的重要内容,不具备法治素养的人,不让其进入干部队伍,更不准进入关键领导岗位。
虽然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抓住、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确保率先垂范,带头遵纪守法、学法用法,让人民群众看到榜样的力量,从而崇尚法治,相信法治权威,相信公平正义,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就更容易克服,任务也更容易实现。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视野
曹和平
看“十二五”和“十一五”规划,我们发现经济规划在里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规划里面,一般把增长的指标放到重要位置,为了完成增长指标,我们一直在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模式与需求导向和创新驱动模式之间进行各式各样的探索、总结,然后实行。
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的是四个现代化,那个时候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其实,中国共产党制定五年计划或规划的理念和思想的根,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复兴图强这条线上,正是因为这种执着的追求,共产党为实现这个理念,每个步伐都非常大,但总是在不断调整纠正。比如说1958年,我们钢铁产量要超英赶美的时候,目标定的和实际能力相比有点太远了,栽了一个小跟头。后来马上又把计划调回来,寻求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四个板块:农业、科技、国防、工业的现代化。
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我认为,今年可以称为我国五年规划制定的全球视野元年。为什么叫“元年”,我们以前的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国际化、出口这一块,凭什么说这次是全球视野元年呢?
先从经济上说起,我们的丝绸之路基金、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计划,是不是一个全球视野战略?恐怕是。
“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是以整体经济在世界范围的成长为自己的增长目标,而不仅仅是以国内为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深入国民经济各个方面,从军事到政治再到全球治理结构,所以这个五年规划,反映了近百年的努力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第一次超越经济、超越政治、超越全球,站在一个最顶端的意义上来确立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原标题: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