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获得感从何而来?

2017-06-20 12:33 来源:南方网 袁铎

  ——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视角下的师资建设

  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应该得到多少收获?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让大学生的身心获得什么样的洗礼?留下何种的烙印?为什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不高?为什么存在“人到了心没有到”的现象?这些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问题。教育部党组新近审议通过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这就需要正视和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引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获得感这一基本的观察与检测口径。大学生的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旨归,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如果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切教学活动始终应该瞄准的“靶心”,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则是通向这一靶心的“准星”之一。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准星,对大学生获得感这一靶心的定位可以得到更加精准的调校,有助于依托师资队伍这一载体来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实现功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则是师资队伍建设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之间的重要联结点。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这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要性,也为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一个重要方向。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适应他们的需要”“‘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2]改变这种现状,当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更新“配方”和改善“工艺”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可以作为一个重要举措,而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则是这一举措的关键环节,也是通向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这一靶心的主要节点之一。

  一、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与师资建设的新要求

  推进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实质是倡导和实践一种系统思维和共同体理念。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是某种教育理念和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逻辑步骤、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等多个层次的内容。选择哪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取决于是否有利于教学活动及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个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课程资源之间、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有三大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目的性原则,教学改革必须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服务。要正确处理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不能舍本逐末,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两个主体互动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主张以人为本,关键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良性互动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因此忽视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重视教师队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更为突出。三是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实质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工作,它非常强调实践性。它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实践模式构建,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先“内化”再“外化”的过程,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的三原则与最新形势下中央有关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要求与精神有着高度的逻辑契合关系,这为以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为联结点和实施载体并通过高校思政课师资力量建构来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提供了精神依据和理念指引。陈宝生同志指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做到内化与外化统一,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做到“四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2]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的实践性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现,有助于扭转大学生主观上的理论枯燥感,从而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影响下的课堂获得感;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的目的性原则承认育德和育心的优先性,认为它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行为的基本善,当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目的,这就使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有条件实施并深化育德与育心的结合;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的两个主体互动原则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并强调发挥其主体作用,正视大学生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相互感染和转化,也强调大学生线上与线下行为的接榫和一致性,这将推动教师通过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真正做到课内和课外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创新。

  那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式教改就对思政课师资建设提出了更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知识框架。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很强,需要授课教师具备更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否则难以驾驭课堂。教学目标立体化要求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及道德行为规范的关系,区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各自的教学重点和逻辑关系,树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单一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来讲解具有整合意义的立体式课程内容,就很难有实效性和科学性,就难以击中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这一靶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教学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在立体互动教学中,需要理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又要理清该课程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重新构建与优化整合的过程。这对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使得知识结构掌握不太完备、只习惯于讲授某一门课程教师面临知识结构更新的困境,使其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过渡。其次,要求教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课堂教学的立体化和实践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立体化和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要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化,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科学性的教学内容体系,要求教师能根据授课知识有效选择不同教学技能。广大教师要坚持导向优先、分类指导、综合施策、效为根本,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核心,以提高思政课质量为目标,以教材、教师、教学等三方面建设为突破,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上下功夫,将知识与技能功效相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再者,要求构建教育共同体。立体互动式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良性互动,必然要求形成一个共存、共享、共长的思政教育共同体。其中,实践教学的立体化是指把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校园实践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校园范围之内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等,它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与辅导员、团委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挥合力作用。在教育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生筑起一座“承重墙”。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期待的那样:“希望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这样一种教育方式,让我们的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让大学生们在走向社会时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2]


  二、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与师资建设制度保障

  经过近些年来多方面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建设的制度保障问题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进步保证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深入有效的教学效果,不断地促进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的制度保障可以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制度保障方面,中宣部和教育部于200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是一份基础性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师资建设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这不仅强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的标准化、科学化和常规化建设,也使得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的教师队伍建设有章可循。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体现了“三高”。第一,高学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这要求教师不仅是掌握全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在某个研究方向上做到专、精、深,甚至博士学历教师的比例需要做到逐年增加;第二,高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就应当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自己就应当爱党、敬党、信党才能真正做到向学生宣传党、指引学生正确的认识党、执行好党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任;第三,高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专业的业务能力,具有扎实的教学水平,既能站稳课堂,又能贴近政策前沿、理论前沿、实践前沿。该文件还提出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体系。

  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党组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是这方面的标志性文件。该文件指出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针对如何从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地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3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目标,提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加强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中心,以提高理论素养为基础,以创新方法为载体,以强化科研能力为支撑,以完善制度措施为保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这不仅为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致力于教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确立了制度保障,也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这一靶心的确立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和措施,该规划要求实施骨干教师研修项目、示范培训项目、专项研修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优秀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和拔尖教师国内高级访学资助项目等多项计划。在此基础上,中宣部和教育部党组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主张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等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强调培育建设网络评论队伍,是全面落实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战略任务的基础工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方面,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此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始终紧紧抓住这个根本问题,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靶心出发,思考和探索如何使培养人的方法与方式更加真实有效地体现在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上。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视角下的师资建设及其制度保障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路径。该文件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因此,综合分析来看,政策与制度层面已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教育部和各省市不断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这些政策与措施极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为推进思政课立体互动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更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与师资建设的新途径

  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所遵循的五个总要求“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中,“师资攻坚”位列其中,这表明了师资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出师资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活动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的几项基本原则,包含“效为根本”原则。“效”在这里的主要体现和意指,便是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此外,《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还提出要突出“大提升”,其应有之义包含着在“师资攻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努力使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从而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这些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视角下探索师资建设新途径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因此,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视角下的师资建设可以从信念途径、方法途径和人才途径等方面来探索和加强。

  (一)信念途径。立体互动式教改视角中的思政课教师必定是理想信念坚定的老师和道德修养高尚的老师,信念途径是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视角下师资建设的第一关。就课程性质而言,思政课是一种融思想性、政治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课程,其中的政治性则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重要特征,因为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教育的阶级性。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着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必须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洗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同志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大学校园,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掌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需要由理想信念坚定的思政课教师来实施,所以信念途径是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中师资建设的不二法门。正如侯惠勤教授所言:“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十分复杂。从宏大叙事到词斟句酌,从叙事方式到内容取舍,从醍醐灌顶到润物无声,从花样翻新到一以贯之,处处充满挑战,时时可以出新。但根本还在理论的彻底,思想的正确和认识的科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立足点。”[3]并且,由于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就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通过不断强化师资建设的信念途径,才能将这些要求转化为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方法途径。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好老师?习近平同志提出“好老师”的四有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4]这个要求对思政课程的师资建设尤为重要,指明了思政课程师资建设的方法论依据与目标。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必须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把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自信,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正确理想信念和扎实专业知识影响学生,用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感化学生,使思政课改革在师生之间高效的立体互动中取得实效。在四有要求之下,立体互动式教改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非常明显的亲和力,课程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针对性,授课方法具有非常明显的实效性,这样才能真切体现品德修养对于大学生接受思政课的重要性,才能让大学生扎实深入地体验到来自思政课的获得感。在方法途径中,思想理论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其方法是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特别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这里,习近平同志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也具体指出了改善思政课堂教学的实际目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增强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改下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并且,只要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资源都应该被纳入立体互动式教改师资建设的视域之内。例如,中山大学建立了思政课助教制度,有效延伸育人战线;东北大学落实思政课特聘教授工作要求,聘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5]探索师资建设的方法,还需要更新职后教育理念,“加大培训力度,并使培训制度化,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养。”[6]此外,需要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加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理论素质和科研水平创造条件”。[7]

  (三)人才途径。在高校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与引进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方式。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科研水平尚不理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缺乏其它专业那样明确的学科建设意识。近年来,这一现状已有所改观,但是人才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仍将任重道远。目前正在实施的主要举措包括,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策略、高水平人才引进策略、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策略、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等,以及培养校级教学名师、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等措施,不断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提高本学科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相关课题及教研成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极大提升。教育部在新近印发《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也特别要求协同推进,努力构建高校思政课建设大格局,其中包括了很多坚强有力的措施,如坚持内外结合,统筹协调课内外、院内外、校内外、行内外各方面资源,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会同有关部委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专家库等。

  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是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关键环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多寡与深浅,直接决定了这个关键环节的效果与影响。在此意义上,始终致力于瞄准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这个“靶心”的思政课立体互动式教学改革,就必须把握好师资建设这个“准星”,通过做好思政课师资建设这篇文章来不断增强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7-03-13(1).

  [3] 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

  [4] 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N].人民日报,2014-09-10(1).

  [5] 如何打造“网络一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6-12-09(3).

  [6] 李永贤.关于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

  [7] 李光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作者袁铎系岭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为广东省2014年度理论粤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WT14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张琳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