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认识经济发展 新常态要遵循 经济发展大逻辑

2017-09-11 18:00 来源:南方日报 穆林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以下转变:发展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发展目标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结构调整由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发展动力由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是我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过程,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质的飞跃,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外资依赖性向资本外向型转变、贸易依附性向贸易主导型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规律和发现经济规律,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逻辑起点,创造新的辉煌。

  承认经济发展阶段更替是适应新常态的逻辑起点

  新常态——常态——非常态是经济发展模式演变的一般规律。非常态既是对常态的否定,也是对新常态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性经济增长道路,在试错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沉淀了大量由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新常态——常态——非常态的过程,如果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再不变革,非常态将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力,中国经济发展将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进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得益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一带一路”构想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决心,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由单向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引进和走出去同时推进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转变;第三,创新驱动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序推进,创新模式由模仿、学习别人经验向学习与自主创新并进模式转变;第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共享经济成果已经深入人心,分配模式正在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公平与效率兼顾转变。这些转变是对我国经济近40年发展方式的扬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推进发展动力转换是

  把握新常态的逻辑起点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和累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总要追求更高层次、更高目标。

  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中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创造的GDP不断增长,企业家素质不断提升,社会资本总量迅速增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渐理顺。如果要把经济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成果,我国经济结构要调整,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要转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改革为生产力松绑。生产力主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廉价的自然资源,目前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但劳动力素质明显上升,资本相当充裕,两者结合能够创新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资本与高科技人才结合条件是现代发达的金融体系。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是科技和金融的双轮驱动。

  之所以说动力转换是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逻辑起点,是因为:第一,创新成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万众创新已经深入人心;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取得实质性进展等,金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三,增加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等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支柱。

  共享发展是引领新常态的逻辑起点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依然是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更加注重每个人的获得感。共享发展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逻辑起点。

  为什么说共享发展是引领新常态的逻辑起点?从国际关系来看,理由有三:其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显现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恶果,按照传统范式的发展基本走到尽头,世界经济关系面临着大调整;其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治理已成为共识,世界各国的关系由利益共同体转向命运共同体;其三,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基本逻辑是共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从国内经济关系来看,在全面小康决胜阶段,我们的重点是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红利,为此需要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深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二次分配更加公平。其次,共享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减少壁垒,放松管制,加强监管,让多数人获得公平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缩小收入差距。

  作者系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华南创新金融研究院咨询专家

编辑:王瑭琳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