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弘扬“工匠精神” 振兴实体经济

2017-10-09 15:52 来源:南方网 苏一凡 王永健 谢卫红 李松庆

  实体兴,则国家兴。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议还为振兴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一、“工匠精神”是什么?

  李克强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释,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两会又有更进一步的阐述:“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从本质上来讲,“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和用户至上的精神理念。

  二、“工匠精神”为何重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渐成主流,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我们的多数企业却难以适应这种潮流。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消费者跑到国外去大肆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商品,而且价格不菲,但国内有很多工厂的产品却严重滞销。换句话说,造成很多企业生存困难的原因并非需求不足,而是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了,但供给却跟不上变化,即所谓的供需结构性不匹配。在现实中,库存积压严重的往往都是提供低端低质产品的厂家,而能够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家不仅没有衰退,甚至能逆市上扬。

  尽管到国外抢购商品并不排除部分人有“崇洋媚外”心理作祟,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无论是在技术、工艺,还是产品品质上,我们与国外先进企业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由此也折射出来我国制造业在“工匠精神”上的严重缺失,国外匠人对品质升级的极致追求值得反思和学习。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在我国,像这样能够存续百年以上的企业仍属凤毛麟角。无论中外,这些老字号历经百年沧桑而始终屹立不倒,历久弥新,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传人对质量、信誉、创新持之以恒的坚守。

  当前,广东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胡春华书记指出,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只有充分弘扬“工匠精神”,刻苦钻研,不断精益求精,才能塑造出质量优良的产品,才能锻造出百年精品工程,才能为公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任,重新塑造“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打造全新的“中国品牌”。也只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真抓实干,才能将省党代会精神落到实处,才能以实际行动和工作实绩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

  三、“工匠精神”如何培育?

  当今社会中的“工匠精神”确实日渐衰退,跟风、山寨、造假行为层出不穷。在这关键时期,重提“工匠精神”切中时弊,培育“工匠精神”则尤为必要,但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孕育和浇灌。培育“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培植倡导“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必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首先要着力根除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错误观念,比如工匠往往被认为是“三教九流”而被大家轻视,应该要树立“职业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理念;其次要给予工匠足够的社会地位,比如深入实施“南粤工匠”的评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充分认识到工匠的作用和价值;再者要着力提高工匠的工资待遇,使工匠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同时还要不断改善工匠的工作环境,重视其职业安全与健康。

  二是努力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的制度环境。建立有效科学的体制机制是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投机取巧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工匠的投入有丰厚回报;其次,实行工匠技能认证制度,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制度,探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形成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最后,要改革现有职称评审体系,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真正做到“干什么评什么”,畅通基层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使更多高技能人才有机会成为“工人教授”。

  三是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优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毫无疑问,企业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主体,需要其能够将这种理念和精神贯穿到日常经营当中去。可以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一方面使其充分认识到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质量优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则使其能够掌握相应管理方法和技能,把我最新的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等,从而有能力帮助企业将这些良好的经营理念真正落实下去。

  四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国工匠”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理念,同时也需要精湛的技艺作为支撑,这就离不开教育和培训。首先,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契合当今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次,要加大在职职业培训的力度,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系统化的员工在职培训体系,政府也可以举办一些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免费培训课程;最后,在发扬光大“师徒制”这一传统技艺传承模式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现代先进手段,使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和被学习。

  五是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扶持力度。一直以来,我省在高技能人才方面的缺口都比较大,因此在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针对我省相关重点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为引进人才提供更为宽松的入户政策,并在住房、子女就学、项目孵化、创业贷款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贴身服务。

  (作者:苏一凡,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王永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谢卫红,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松庆,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林湄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