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不断满足人民对法治日益增长的需要

2018-01-29 11:44 来源:南方日报 秦抗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表现为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表现为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让全社会共同认可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

  进一步在政治权力运行中树立法治权威。在我国的政治制度设计中,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制定符合人民利益诉求的法律,同时中国共产党又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这种政治权力运行中,法的权威性得以确立,广大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了根本保障。党在政治生活中既领导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同时又遵守法律,这既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治在实现人民利益的轨道上能够不断更新。随着人民对法治需求的日益增长,要不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宪法权威,让法治更充分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同时让政治权力的运行更有利于法治权威的实现,能为全社会法治认同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

  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认知水平。社会实践主体如果不了解“法”,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法治的认同。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社会实践主体的法治认知水平。宪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集中体现,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认知水平,要加强对社会实践主体的宪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先锋队作用,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宪法、法治精神的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青少年的可塑性强,对于先进事物的接受速度也较快,让社会民众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法治的教育,将会逐步改善整个社会的法治认知水平,从而为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认知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坚定社会实践主体对法治的信仰。培养人们内心深处对法治精神的向往和依赖,有助于人们自觉认同法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在法治实践中,让实践主体感受到法的权威和法律对于解决利益冲突的积极意义。在国家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决心和高压态势下,整个社会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党员领导干部,对法的敬畏程度在不断增加,一种“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当前中国整个政治、社会发展的现状为社会实践主体法治信仰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主体法治信仰的形成,也将为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认同水平提供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撑。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不断提升社会实践主体的法治素养,形成法治行为习惯。良好法治素养的形成,有赖于对法律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法治精神的深刻理解,也有赖于整个社会良好法治环境的形成。要培养民众的法治习惯,即在解决纠纷、处理问题时,形成用法律来思考、处理问题的习惯,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要提升民众的权利意识,锻炼民众的用法能力,让民众广泛、有效地参与到法治建设中,在权利保护上用好法,在义务履行上守好法。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秦抗抗

  作者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