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而形成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广东模式推向全国,充分发挥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桥头堡和国家战略试验基地的功能,为顺利推进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借鉴。经过四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广东和全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业已取得重大突破,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一、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10月,广东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5411.7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16249.68亿元。其中,省属企业资产总额12568.1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3640.36亿元,覆盖了电力、物流、交通运输、建筑、外经外贸、金属冶炼、旅游酒店等多个行业,为我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全省大部分供水、供气和公共交通,90%以上的机场建设管理,80%以上的高速公路建设,40%以上的电力装机容量等由国有企业承担,彰显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
2015年广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比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2.6倍,营业收入增长1.62倍,利润总额增长1.13倍,上缴税金增长近1倍,广东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全国排第二,营业收入全国排第三,利润总额全国第一。2015年末,省国资委监管企业所有者权益为5,357.87亿元,比2015年初增加584.7亿元,增幅为12.2%,扣除各项客观增减因素后,2014年度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平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2.36%。截止2015年,全省共有17家国有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其中广汽集团进入世界500强,营业收入或资产超千亿元的国有企业有15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初显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2014年以来,广东省国资委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努力突出广东特色,从整体上系统谋划我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体制机制、路径措施,有序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了条条框框,激发了企业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初显。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以广东省股权托管中心为基础,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我省混合所有制改革综合服务平台。2014年,我省依托省股权托管中心平台,使得首批混合所有制挂牌项目累计超千亿元,完成项目超过30%,对接成交金额近400亿元,拟定合作方案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谈项目300亿元,聚集的民间资本及金融支持资本累计高达2000亿元,逐渐形成并活跃了广东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为未来广东混合所有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截止到2015年末,我省(不含深圳市)国家出资混合所有制企业3881户、注册资本6689.30亿元,其中省属正常经营混合所有制企业1268户、注册资本2478.98亿元;与2014年相比,全省国有正常经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增加约347户和1782.62亿元,分别增长9.82%和36.33%。其中省属正常经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增加约135户和522.97亿元,分别增长11.92%和26.74%。
同时,我省涌现了一批已成功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国有企业:广弘公司集团通过引入非公有资本实施整体改制,广业公司所属宏大爆破、交通集团所属粤运交通、广新控股集团所属省广股份等企业利用实施员工持股和兼并重组,省机场集团引入广州新科宇航等企业发展空港经济、广新控股集团引入青山集团合作建设镍合金项目,建工集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建设梅州江南新城棚户区改造,铁投集团采取TOD模式开展城际轨道沿线土地综合开发。上述企业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省属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较为成熟可行的参考模式。
(二)收购兼并推动产业升级
国有企业通过分类合并、压缩整合,能更好地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助力经济升级转型。
广州市在2013年将130家市属企业纳入国资监管,而后进行了大力度的整合重组。2017年,广日股份发布声明称,广州国资委将广日集团100%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给广州电装集团,使得同类业务整合率先启动。广州农商行被划归广州市国资监管后,也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广东(不含深圳)第一家上市银行。
在省属国企兼并重组方面,商贸、旅游等板块重组效果初现。广东商贸控股集团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以近30亿元价格向战略投资者出让其所属广弘公司49%的股权,化解了广弘公司的债务危机。2017年7月,广东省政府接待办下属的广东迎宾馆、广东温泉宾馆、广东胜利宾馆、广东大厦等4家宾馆转企改制,并交由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全面托管,力争2017年底前划转移交,将划归广东国资监管。广东国有企业学习央企进行整合兼并,可以更好地引领国内产业升级,给广东国有企业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企层面的落实。
同时,广东省积极创新债务处理工作,用市场化手段为企业扫除债务障碍,出清僵尸企业,助力供给侧改革。截至2016年底,广东一共淘汰出清僵尸企业2385户。根据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去产能行动计划,到2018年底将基本实现3385户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对此,广东首创多项举措,特别是善于利用产权交易、资本运营等各种市场化手段,为出清重组扫清债务障碍;打造全国首个僵尸企业出清重组专业服务平台,将关停企业纳入集中托管;利用上市公司、产权股权交易等平台,推动特困企业存量资产变现,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三)资本运作提升整合效应
资本运作带动了国企扩大规模、增强盈利,提升整合效应。广东省国资委组建了以恒健控股公司为主体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以粤海控股为主体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其中,恒健控股侧重于国有资产全局性的资本运营,对国资监管企业和持有股权开展股权运营、资本运作;粤海控股侧重于自身优势产业的投资运营,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粤海控股集团和恒健控股公司资产总额达1954亿元,所有者权益1455亿元;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6亿元。
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广东国企发展基金母子基金规模合计35.78亿元,完成对10家试点企业的投资工作,投资金额合计4亿多元。其中,国义招标、广新信息两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恒健控股还成功发行51亿元债务融资工具,并获得星展银行香港分行5亿美元额度的信用贷款。国企自身层面的资本运作也十分顺畅。广东省属企业2015年直接融资超过1000亿元,取得3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2家企业登陆新三板,成立各类基金近10只,募集各类资金达700亿元。2017年5月,广东旅控集团发起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该投资基金是广东省首个省级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有效助力广东建设旅游强省。广东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规模为10亿元,将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杠杆效应,成立和发起若干个子基金,预计总规模超过300亿元以上。国有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能够加快对应行业的整合、提升,实现区域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密切结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获得全新的发展动力与活力,推进国有企业创新发展。
二、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不管是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都证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形态。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时期,民营企业家敢想敢干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民营经济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与市场高度结合的运行机制,都是广东省改革创新的力量源泉,也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坚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高端化发展,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广东省实现“一个率先、四个基本”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来,得益于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广东民营经济保持高速发展,近年来转入中高速发展的轨道,经济活力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仅次于浙江省。
(一)民营经济作用不断提升,是广东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11年-2015年,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9.4%,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49.7%上升到2015年的53.4%,提高3.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增强。2016年,广东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2578.76亿元,同比增长7.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广东民营经济集聚度较高,高度聚集在珠三角地区,2016年,珠三角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合计的比重为72.5%,同比提高0.1%。珠三角地区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31529.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4%;粤北山区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3343.16亿元,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7%。民营经济进一步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合计的比重为72.5%,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总之,民营经济在广东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广东整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是广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稳定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保障。
(二)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加大,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广东有60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仅次于浙江、江苏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其中,华为控股有限公司以营收总额5215.74亿排名第一,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五,广东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从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连年保持高速的增长,至2015年底,第三产业已经占据民营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16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631.01亿元、17306.17亿元、21641.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8.8%、9.1%,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产出水平显著提高。
广东民营企业科技活动的活跃度较高,投入强度不断加大,产出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以下简称“民营企业”)5540个,占民营企业的19.6 %,比2011年提高9.2个百分点;研究和开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22.59万人,占全省的55.0 %,比2011年提高5.4个百分点;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917.24亿元,占全省的60.3%,比2011年提高9.2个百分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61%,比全省高0.33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0.33个百分点。在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民营企业科技产出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62368件,占全省的58.8%,比2011年提高4.1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0858.90 亿元和10776.01 亿元,占全省的47.1%和47.6%,比2011年提高14.6个和14.1个百分点。
(四)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成为广东省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投资领域趋于高端化。
广东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5%,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6.9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从2010年的45.5%上升到2015的60.1%,提高了14.6个百分点,是广东省投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16年,广东民间投资总量达到20504.39亿元,同比增长13.5%,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为62.1%,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在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领域,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民间投资增速,占全省民间投资的比重显著提高。2015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0.75亿元和2280.75亿元,比2011年增长236.3%和158.5 %,年均增长35.4%和26.8%,占民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的4.2%和12.6%,比2011年提高1.5个和2.1个百分点。
在面对广东经济增速下滑的挑战,民营经济积极主动先行一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抓住机遇,不断加大在高新科技行业、高端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
(五)民营经济成为广东省出口增长的重要源泉,高端产品出口份额显著提升。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外部需求不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产能过剩,需求下降的国内环境,广东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外贸出口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上,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有所提升。2015年,广东民营出口总额2604.42亿美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全省(下降0.4%)出口高9.0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6年,民营经济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0%,高出全省出口总额增速12.7%,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22.1%上升到2015年的40.5%。从出口产品结构看,主要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增速较快。2015年,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1354.05亿美元和623.36亿美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80.9%和242.3%,年均增长22.9%和27.9%,占到民营出口的52.0%和23.9%,比2010提高3.9个和5.7个百分点。
(六)民营单位从业人员稳步增长,成为吸纳社会就业主要渠道。
广东的经济发展目前还处于生产要素推动的阶段,劳动密集型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单位仍是广东民营经济单位的主体,民营企业需要大量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因此,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能有效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营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从2010年末的2616.21万人增加至2016年底的3364.5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总量的53.58%,提高28.6%。其中私营企业中从业人员1329.49万,个体户从业人员1152.13万人,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0%、3.9%和1.7%。
三、宏观经济调控取得实效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40年里,广东涌现了深圳发展奇迹,经济总量先后超过被誉为亚洲经济“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2016年广东GDP总量达到7.95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5%,占全国GDP比重的10.7%,连续28年排名全国第一。人均GDP达7278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目前,广东经历长期发展后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7年前三季度,广东全省生产总值为64815.38亿元,同比增长7.6%,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广东的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分别高于全国0.7个、7.1个、0.5个、0.4个、1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增幅分别低于全国0.1个、5.6个百分点(见表1)。
自1978年到80年代中期,由于广东的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短缺。因此,广东政府通过充分运用省内的地缘人缘优势和政策优势,不断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从而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局面。利用极其优惠的投资政策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广东积极承接香港与澳门制造业的转移。粤港澳地区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模式,因此为广东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广东由此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与发展热潮,经济贸易体制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形成了外向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期间,广东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发展外向型高科技产业和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首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和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其次,积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先发优势与加工制造优势,积极发展外贸业务。最后,广东坚持促进外源型和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努力做大做强外源型经济。
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际经贸环境的快速变化。广东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2015年,广东成为全国四大自贸试验区之一。因此,广东大力支持广州南沙、深圳蛇口前海、珠海横琴三大片区深入探索建设对外开放的制度高地,尝试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2017年第一季度,广东自贸试验区吸收了1199个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57.3亿美元,占同期全省总量的59.3%。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入驻的金融机构和创新型金融企业已经超过5万家,居全国各自贸试验区首位。广东加快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积极推动广东从外经贸大省向外经贸强省转变。2016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出口占全省的43.6%,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占比;服务进出口1481.6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达228亿元,规模均居全国首位。2017年10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达8035.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3054.9亿美元,出口总值4980.3亿美元,上述事实证明广东的开放型经济正迈向更高的层次。
(本研究得到广东省委宣传部四三二委托项目《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