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

2018-10-20 10:54 来源:南方日报 蔡玉明 陈冠雄 钟韶彬

  10月17日是我国第五个“国家扶贫日”。

  今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同时审议,饱含深意。我省出台《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确保到2020年我省相对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扎实推进2277条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2018至2020三年中,两大战役同期开展:精准脱贫即将收官,处于三年攻坚期;乡村振兴关键开局,要实现“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是破解广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力抓手之一,把2277条贫困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后队变前队,实现脱贫与振兴双轮驱动,做好三个“强化”是当务之急。

  一、强化“融合”思路,统好两个战役

  强化有机融合的“指挥部”。借省扶贫办并入省农业厅及省农业厅更名农业农村厅的机遇,着力优化部门设置,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职能融合。按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精神,适当提高该职能部门级别,加强“指挥部”,实现精兵强将、精准布局、精准指挥。

  优化政策体制设计。近细远粗,以倒计时的紧迫感,调整和推动有机融合的政策和制度。目前按《实施意见》,尚存在多个政策缺漏。比如,“2020年底前全省农村公路路面铺装率达80%”。余下20%多在贫困村中,明显与2277个贫困村建“示范村”不符。要尽快梳理出此类政策的漏洞,及时调整,细化、优化、实化。

  突破各部门壁垒。现在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政问题,导致政策相向不相合、条款相似不相连的制度“打架”局面。要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大政策、大职能、大信息、大相融的制度体系一张网和一致性,在制度层面为有机融合提供保障。

  二、强化“头雁”工程,打造“不走的第一书记”

  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是贫困村的贫根所在。近年从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副处以上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有一定成效。但“外来和尚”,难免水土不服,事倍功半。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职,学生官在复杂困难的乡村难有作为。因此要有敢为人先的气魄,打破现有框框。

  更新思路。城镇居委会工作远没有贫困村复杂艰巨,已多年实行财政保障,此举有效保障了党组织在基层的战斗力。参照此做法,不妨先试行在2277条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作为聘用试点,按副股级待遇,设立考核期,称职者办理正式聘用手续,并设立可上升的空间和渠道。

  突破框框。大胆突破村书记本村化的界限,在地市、县、镇扩大招聘遴选的范围和渠道。除了在村中挖掘,在外出打工者中物色胜任者外,由地市、县、镇公开招聘和选派。另外,在接近退休年龄、退居二线的干部中遴选。这些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熟水土、有经验,不乏忠诚干净担当者。

  政策激励。宣传推广战斗在最基层、最艰苦的乡村工作的村支书,抓舆论、树典型,每年省评选表彰100个优秀“头雁”,同时评选市、县级优秀“头雁”,为村书记造势正名。

  三、强化农业产业,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乡村实现的“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位居第一。广东农业尤其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农业,很多还停留在旧的生产模式,尽管进行多轮扶贫开发,效果和持续性不佳。目前,相当部分贫困村片面理解、执行“一村一品”,形成了农村产业“小而杂”“小而乱”的局面,产业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品牌效应,难以可持续发展,有可能导致驻村工作队“人走茶凉”,留下产业扶贫项目的“烂尾楼”等现象。

  重统筹。一是要针对问题加强统筹。建立政策措施,破解产业扶贫普遍存在的偏重“短平快”项目问题,把主攻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融合摆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近年来产业扶贫中见效慢、期效长、考核难所导致的“不会干、不愿干、不敢干”的问题,延长考核年限,优化考核指标,使之与产业振兴的相关政策有效衔接。二是调整政策导向。尽快修订我省农业产业振兴实施意见,着力破解产业打造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联结脱节的问题,引导建立扶贫项目、扶贫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扶富不扶贫、扶企不扶贫。要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着眼于农民长远利益,大胆探索并推广“三变四跟”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新路子,开辟“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新境界。

  重产业园。云南斗南靠一枝花,陕西洛川靠一个苹果,黑龙江五常县靠一粒米,带动农民致富,成就数十亿、数百亿元级农业产业。《实施意见》决定,省级财政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每个农业产业园5000万元,计划今年启动50个、到2020年创建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广东对农业产业的大手笔投入,更是广东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重大利好政策。建议下大本钱更要下大力气,用新时代新思维,尽快出台实施规划与细则。着眼建立高质量发展机制,用广东改革开放成功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力度,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和致力于农业开发的大型企业,开创三产融合、科技创新、“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样板,培育更多“温氏集团”,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中,做优做强,打好广东农业转型升级提质之战。

  重精细化。广东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又毗邻港澳,是精细农业、高端农业发展的福地。建议紧扣“精细农业”目标,做精品、创品牌。广东地少人多,贫困村多为山区,与台湾宜兰县相近。宜兰民间农业协会主导的精细农业、休闲农业创出世界品牌,值得学习借鉴。以2277个贫困村为点,组织起来,调动内生动力,带动周边连片开发,创建“精细农业”示范点。以此作为2019至2020年脱贫巩固成果阶段的重要考核内容。打造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精细农业产业扶贫典型,避免典型“一枝独秀”“不可移植”的现象。把精细农业开发,作为区域农业体系链、产业链、价值链建设的重要战略“棋子”,确保脱贫与振兴的长效机制,使2277个省定贫困村实现“产业兴旺”。

  (执笔人:蔡玉明、陈冠雄、钟韶彬,均系广东省政府参事)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