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智能时代粤港澳大湾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刍议

2020-11-30 15:11 来源:南方日报 孙延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当前,发展的高质量可以表征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的新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结构。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涵盖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体,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的产业革命开始之际,充分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引擎作用,实现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湾区总体战略的关键。

  问题与挑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蔓延,对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冲击和破坏,加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起的产业革命,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加速重构,对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方面严峻挑战。

  一是“双循环”新格局的挑战。当前,湾区制造业不仅处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高端制造业回流”计划,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吸纳低端产业的“双重挤压”环境中,而且受内地产业发展冲击,有被替代的风险。如何汇聚高级要素禀赋,通过创新驱动继续领跑国内制造产业链,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以制造为核心的世界第一湾区,这是一个严峻挑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挑战。当前,湾区制造业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高端制造业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国际竞争力不强,传统制造业长期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环节的现状没有改变;湾区创新资源分散,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创新链发育迟缓,实现高端产品开发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弱。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情况下,如何应对新的技术革命,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占据技术高地,实现技术赶超,这是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挑战。

  三是高质量发展生态构建的挑战。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一些工业国际标准的制定中话语权较弱,品牌国际知名度不高,许多行业工厂生产流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低,人工智能技术难以落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剩产业偏多,新一代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缺乏。如何在短期内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是当前面临的又一挑战。

  目标与方向

  湾区制造业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驱动作用向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和方向是把传统“微笑曲线”的产业底端为主形态向两端延伸、让中间凸翘,以及绿色制造和结构优化调整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链的两端延伸。一是提升产品研发水平和附加值。建立湾区内外创新资源要素自由、快速流动机制,普及众筹、众创等创新模式,推动创新创业社会网络形成,激发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产品创新能力,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端化、传统制造产品智能化发展。二是提升湾区制造产品的国际品牌知名度。新零售、新营销等新业态已经改变了传统产品品牌营销战略方式,除了通过智能制造手段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手段树立品牌外,还要借助湾区制造产品种类齐全、电子商务发达、展会品牌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等独特优势,通过智能产品推荐、粉丝消费、网红营销等手段提升湾区制造产品的国际品牌度。三是驱动制造服务化转型。优化整合湾区内生产性服务要素资源,运用智能手段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通过两业融合提高过剩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利润和效益。

  第二,价值链的中间凸翘。智能时代传统“微笑曲线”的价值链格局被打破,可以通过智能生产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实现制造环节的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制造环节的效率和效益,使“中部塌陷型微笑曲线”演变为“中部崛起型、趋平型微笑曲线”,或者转变成“武藏曲线”,亦称之为“彩虹曲线”“穹顶曲线”。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实现消费和生产的供求无缝对接,推广C2M(客户定制制造)模式的制造和服务,提供有效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三产”结构;大力发展智能新兴产业,实现制造业“换道超车”;科学研判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状况,加大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型和淘汰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路径与对策

  加快动能转换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重构制造业价值链,走绿色发展道路,纳入“双循环”国家总体布局。

  第一,靶向攻关,打造创新链,提高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平,实现创新驱动。要全面拓展人工智能在湾区制造业的应用场景,围绕制造产业链部署和打造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靶向攻关的创新链,实现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通过人才政策的引导,进一步加速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类高端人才集聚;以科技、金融等资源的投入和引导,加速推动外源性创新向内源性创新转变;以技术领先推动先进制造体系的形成,建立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内结构和产品内结构,以庞大的城市群和多样的产业分布把湾区培育成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香港制度与创新上的便利、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特殊政策红利、广州多年形成的创新资源高地优势,利用创新网络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打造世界级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通过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先者。

  第二,人工智能驱动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在国内大循环中实现价值链重构与攀升。通过全方位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云制造等新生产模式,重塑集聚增长模式,促进制造环节核心竞争力提升,实现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的新制造、新零售、新服务模式转变,汇集各方要素资源,围绕客户需求,加大服务性投入,加快资源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达到服务增强、价值增值的目的。

  第三,人工智能驱动新兴制造业快速发展,将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作为湾区新兴产业“双循环”的突破口与着力点。通过有效的产业鼓励政策促进人工智能要素投入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尽快形成新兴产业价值链中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而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针对新兴产业的国内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营商环境,把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等湾区国际产能合作型行业的价值链不断向沿线国家拓展,形成国际产能合作的良好态势。引导湾区大型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吸收国外品牌、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依靠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发设计、原料采购、加工组装、销售等全球产业链,打造掌控全球价值链附加值高端的“链主”企业。

  第四,产业结构调整,人工智能助力湾区制造业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转变。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自动控制,推动建立生产效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等资源消耗少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少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生产过程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制造。迁出或逐步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不具备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实现绿色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大力扶持退役产品深度拆解、循环利用的再制造产业,加大废旧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监管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及绿色环保的精准产业补贴政策与激励机制等。

  第五,系统考虑区域内制造业布局,构建区域内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结构。努力在湾区内逐步形成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实现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细分行业在湾区内部的无障碍集聚,进而发挥集聚效应。加强湾区中心城市、外围城市间的功能分工,从城市自身的要素禀赋出发,顺应并强化功能分工模式。充分发挥香港具有众多全球性生产型综合服务企业的优势和全球市场整合能力,打造湾区跨境投资、生产和贸易网络,构建境内外、产供销、上下游、内外贸、产业内与产业间的经济贸易一体化体系。

  支撑体系

  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人才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等产业外社会层面的全面支撑,需要研究支撑体系如何同步而行。

  第一,切实做到“金融+”制造业,做好产业发展风险防范工作。改变以往金融投资过于偏向房地产等而对制造业支撑力度不够的局面,有效政策引导并采取必要的市场监管措施杜绝“金融大鳄”对制造业的摧残,构筑良好的湾区制造业发展生态。构建完整的风险融资、融资融贷经济金融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以及在制造业各个场景应用提供必要的经济与金融支持。

  第二,引育并举,打造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湾区各地人才政策大量吸收国内外制造产业的高端人才及基础性研究人才,快速构建产业针对性强、成规模、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通过区域内各类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措施,为产业发展不断输出急需和后备的适应性强、后劲足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实训基地等为产业培养和提升各类急需人才。

  第三,统筹布局“新基建”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湾区数字化基础平台,支撑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对湾区“新基建”制造业相关数字基础建设资源进行统一部署,形成一体化的智慧城市群落,促进湾区内数字资源要素便捷流动。构建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化基础平台,打破不同城市之间数字化藩篱。通过数字化平台和系统共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品牌保护、绿色制造监管等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统一协调的体制机制。

  第四,加强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库建设,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系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

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