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千年梦圆在今朝

2021-12-20 11:06 来源:南方日报 新山 廖贤

  当历史的年轮转到2020年,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如期而至,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小康。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抚今追昔,穿越时空的小康梦想翻开了新的篇章,指引着未来的前进方向。

  (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早在2000多年前,国人就用“小康”一词表达对殷实、安定生活的向往。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彼时的小康,并无太多要求,无非“年谷屡登”“百姓滋殖”。然而,这份简单朴素的愿望,几千年来却几乎从未实现过。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中国人就在水、旱、蝗、风、震和战争带来的饥荒下挣扎求生。小康,仿佛挂在天边的一颗星星,总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使用“小康”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据世界银行数据,如果以2011年购买力平价(PPP)下每人日均1.9美元为贫困标准,1981年全国贫困人口比例为惊人的88.3%,几乎已经到了“开除球籍”的边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制定的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过于遥远。因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把现代化的标准放低一些”,并且巧妙地借用“小康”这个词对其进行概括,纠正了过去在建设现代化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倾向。自此,“小康”这个古老的概念,在20世纪的中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之后,邓小平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90年人均GDP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的“小康”主要侧重于经济指标,仍然是一个相对粗线条的概念。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200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47美元,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老百姓“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仅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因此,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

  从“小康之家”到“三步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国的现代化蓝图越来越清晰;从“翻两番”到“三个覆盖”,再到“两不愁三保障”,中国的小康目标越来越明确。

  (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布: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脱真贫、真脱贫,必须坚持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精准扶贫强调“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这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强调对致贫病因进行“把脉问诊”,追根溯源,找准“穷根”,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因人因地施策,区别不同情况,运用“靶向治疗”,拔除“穷根”,抓住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强调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展现了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引。

  脱真贫、真脱贫,必须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与源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物忽视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助长了等靠要思想,贫困县越“扶”越多。党的十八大之后,贫困县退出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贫困群众和广大帮扶干部一道,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未摘帽的仅剩52个。扶“今天”更要扶“明天”,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教育扶贫,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脱真贫、真脱贫,必须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先后召开7个专题会议统筹部署有关工作。各地坚决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集中优势资源,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各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有序开展,形成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西班牙《先锋报》惊呼:“中国已经习惯了每年都给我们一个震撼!”

  (三)

  “如果再生为人,博士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1973年,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向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了著名的世纪之问。汤因比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躬逢盛事,与有荣焉!

  现在,我们正处于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截至2019年底,全国还有551万人未脱贫,52个贫困县未摘帽,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全面小康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和影响,造成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产生困难,扶贫项目停工等,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好工作,努力实现脱贫攻坚最后目标,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都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世界即将迎来的,必是一个“与天不老”的少年中国,一个“为人类造幸福”的青春中国,一个“富裕代替了贫穷”的可爱中国。

  原载《南方日报》2020年4月13日

编辑:王沛容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