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不久的将来,当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变革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这些成就不仅令国人振奋,也让世界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贯穿其始终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有两点:一是实践的观点,二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价值。一方面,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正是基于实践观点,打通了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有限与无限的彼此对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创立了唯物史观,引领人民在不断改造世界中走向自由解放。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旨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强调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指明了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一般性的思想原则,而社会主义则是具体的、生动的现实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始终不渝地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拓展,正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的结果,是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体现。
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紧紧抓住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使得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在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破解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西方流行的现代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唯一的现代化模式,经由资本现代化所塑造的现代化状态是历史的终结状态,西欧社会之外的所有民族和国家只能遵循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诚然,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世界潮流,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但是,正如马克思早就向我们揭示的,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和扩张的过程不仅是各种矛盾和困境丛生的过程,也是逐渐丧失其生命力的过程。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引发了环境问题、失落了精神家园。而纵观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弊端丛生,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主义是作为对资本私有化和资本主义的超越而存在的,其得以成立和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造福全体中国人民,而且对促进地区繁荣、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出苏东剧变导致的低谷,而且重塑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科学思想的伟力,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从现代化道路的生成规律来看,虽然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谋求现代化的征程中存在共性的一面,但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存在诸多差异,从而在道路选择上也必定存在诸多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道路的成功向世界表明,人类的现代化道路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它拓宽了人类现代化的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向人类展示了中国智慧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给世界提供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同存异的和谐发展理念,认为万事万物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和实生物。正是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交互作用中,万事万物得以生成和毁灭,不断地生长和变化。这些思维理念在中国道路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道路主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是真的发展。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中国道路主张文明交流,一花独放不是春,世界正是因多彩而美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各种文明平等交流互鉴,反对“文明冲突”,提倡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致力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世界大同的和谐理念,主张建设各美其美的和谐世界。为世界谋大同,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从不同的意义上对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进行过描绘。从《礼记》提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大同之梦,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平静自得的生活场景,再到康有为《大同书》中提出的“大同”理想,以及孙中山发出“天下为公”的呐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化如何发展,骨子里永恒不变的就是对大同世界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天下情怀一方面体现为“以和为贵”,中国自古就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各国家、各民族和睦共处,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合作共赢,中国从不主张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思维,始终倡导兼容并蓄的理念,我们希望世界各国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希望通过汇聚大家的力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中国的发展是一项属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也终将为更多人所理解与支持。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还包含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必然,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进步的天下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立志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和博大胸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载《南方日报》2021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