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以国家使命与创新绩效为导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021-06-07 08:46 来源:南方日报 游霭琼

  习近平总书记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在2020年9月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我国R&D投入达2.21万亿元,是2012年的2.15倍,位居全球第二。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近年来,围绕激发人才活力,我国先后实施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三权”(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出台破“五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措施等。但总的来说,人才激励方式仍较为单一,重经济激励轻精神鼓励、重管制轻服务、重量轻质、重短期轻长远等问题仍然存在。

  人才创新活力激发既需要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试想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勒紧裤腰带在黄沙滚滚的荒漠里研制原子弹的“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的“西迁”老一辈,靠的就是爱国、忠诚、拼搏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作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一项重大任务,以国家使命和创新绩效为导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新路径。

  强化使命担当,把准创新的战略方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人才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自觉担负起科技强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使命,坚持创新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人民需要同频共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将个人事业发展融入祖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伟大的民族复兴大业中。

  秉持创新精神,强化创新的原创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目前,全球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阶段,我国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正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对原创创新、基础研究突破提出了迫切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原创导向,引导广大人才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产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地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创新业绩。

  突出业绩贡献,完善创新人才评价。在进一步改革完善现有人才项目绩效管理制度的同时,探索建立与原始创新、基础创新规律相适应的科研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制度,引导人才潜心科研,甘坐十年冷板凳,心无旁骛地十年磨一剑。统筹好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评价维度,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构建符合新时代创新发展规律的多维人才创新评价机制,鼓励原始性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以服务评价目标为导向,科学选择评价方式,确保评价效果的完整性。建立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评价周期,特别是差异化设立合适长周期基础研究和短周期应用研究的评价周期,扭转过于追求短期效益、重量轻质舍本逐末的创新评价导向。

  聚焦改革集成,优化创新生态。针对人才激励难点,进一步加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发展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和人才生态体系。落实落细相关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持续破除人才发展隐性壁垒。提升人才服务效能,不断优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有序顺畅人才流动,丰富创新平台载体,全面释放人才创新潜能,让各类人才来去“零成本”、成功“高概率”、发展“高收益”。

  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政治优势,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过程,有效落到人才发展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策法规健全、公共创新服务供给的具体行动中,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践行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初心使命提供广阔舞台。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