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财经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在10月29日《番禺日报》主办的“2014年番禺金融机构咨询服务日”活动暨财经专题讲座上的报告(摘选)
核心提示:10月29日本报(《番禺日报》)主办了“2014年番禺金融机构咨询服务日”活动暨财经专题讲座,邀请著名财经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作了《宏观经济走势与未来发展前瞻》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活动还专门设互动环节,提问踊跃。不少金融机构表示,此次活动对各金融机构及广大企业带来了新的启发。本期对陈鸿宇教授的报告摘要整理刊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10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经济增长目标是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说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 中国经济正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创造一个环境推进改革,加快结构调整,让新常态的“嫩芽”快快长大,这样才能摘掉“点滴”,摆脱经济对宏观调控的依赖,自主而持续的增长。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旧常态的增长因素已经发生变化。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人口老龄化等。这些因素与过去35年相比都是增长条件的重大变化,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反映在经济增长上就是潜在增长率下降,GDP增速告别两位数。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改革效应不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生成。但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各种矛盾交织。既要对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充满信心,又要对困难和挑战有充分估计,注重用新视角把脉经济,以新思路拓展新局,在持续发展中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态、提质增效。
“新常态”下的广东经济
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去产能,降消耗,去杠杆。这是必然选择和必要代价,经济降速下行压力加大就是其表现。
怎样看待“新常态”?是挑战,也是机遇。广东的“新常态”:GDP:7%左右;工业:7.5%左右;将“促进中高速水平”作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三个重点——重点产业、重点平台(园区)、重点集群的提质增效。需要重构广东经济“新常态”的新格局。
一是重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布局。着重研究“新常态”下工业重大投资的方向。对广东而言,值得注意的趋势是:重工业的比重、大型企业的比重和民营工业的比重在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和传统市场的需求将越趋刚性;“去杠杆”、“去产能”束缚了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资源加工类工业、基础产业高速发展和“大项目带动”的想象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增量”和通过现有的传统产业转型盘活“存量”可以是重构产业结构的两个重点。
二是重构产业集群的新布局。目前我省工业产业的空间布局客观上已经形成,问题在于要判别各地的工业产业、产业集群在“新常态”下,实现“中高端水平”的可能性。重点研究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市场竞争前景;粤东的纺织服装、玩具文具、五金制品等产业集群借助“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等平台再次融入“海西经济圈”的可能性;湛江茂名未来的重化产业带动粤西地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可能性;“珠江——西江经济带”对广东工业“提质增效”的影响。
三是重构我省工业经济调控手段和调控方式的“新布局”。为提高“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的效应,有必要准确把握我省重点产业、重点平台(园区)、重点集群的实时发展态势。建议在现有的制造业重点企业PMI基础上,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完善我省的制造业PMI。一方面要求珠三角所有地级以上市、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粤东产业带编制PMI指数,另一方面要编制除了现有两个产业之外的其它重点产业的PMI,为全省工业的“大数据”平台打下基础。转变政府的调控方式,重点建设对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2013年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的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构想一经提出,即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
广东省的企业参制造业和外贸企业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历史、区位、产业、商贸、人文等优势。存在问题:
一是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尚未出现新的“拐点”。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的增长仍是广东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出口企业的代工、贴牌生产仍占较高比重。创新能力普遍较弱,产品的核心技术以及市场、服务大都掌握在外方手中,在技改、研发、品牌创建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外市场深度调整的挤压下,广东省产品“走出去”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广东企业“走出去”的领域尚待拓宽,方式尚待创新。目前广东“产品走出去”的数量虽然较大,但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和东盟等传统市场的格局未能改变;“资本走出去”存在内外信息不对称、外部环境不稳定等制约因素,对外投资的绩效有待提高;“品牌走出去”虽已起步,但在现行的考核体制下,还难以形成共识,更大规模地推进。
三是为广东外经贸企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完善。目前在稳定外贸、促进“三个走出去”方面,由于缺乏综合性的金融、信息、保险、检测、认证、专利、通关、会展、跨境电子商务结算等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商会)和大型专业外贸服务公司发展迟缓,导致企业难以整合资源,抱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不少外贸企业和出口制造业企业还是习惯于等待政府的退税、汇率、补贴等政策扶持,缺乏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
上述制约广东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提升的诸制约因素中,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政府。表现为:政策指向不明确,有时甚至相互抵触;对三个“走出去”的扶持力度不够,企业服务平台缺位;某些领域的管控体制和管控手段陈旧僵化等。
因此,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并不仅仅为了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而是围绕这一全面深化广东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倒逼广东省各级政府加快政府创新步伐,按照市场准则和国际市场的要求,以全面提升广东省对外开放的质量为主线,以构筑面向企业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有效推动企业的产品、资本和品牌走出去,加快广东省外经贸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动产品资本品牌
“三个走出去”
提升我省“产品走出去”质量。一是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争取两年内在全省所有口岸实行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模式;在进一步完善广东电子口岸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单一窗口”,推进无纸化申报和无纸化通关进程。二是改革我省对市、县的外经贸考核体系。探索采取货品出口的通关地核算和生产地核算的复式考核办法,以鼓励生产地稳定出口,支持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学习借鉴义乌的经验,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条件成熟的产业集聚地区建立出口商品集中采购区;建立各类出口工业品、食品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区内实现各种优惠政策叠加,支持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四是进一步规范异地通关秩序。查处虚假转口贸易和虚报出口退税违法行为,保护外贸出口的公平竞争环境。五是在融资、信用保险等方面,加大对传统特色外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争取广东先行先试,设立加工贸易的离岸结算中心;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广东产品展示中心。六是总结、推广汕头、普宁等市县和揭阳市军埔村的经验做法,通过建设大型电子商务批发平台和建设规模化“淘宝村”等手段,推进我省制造业、外贸业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向对接,进一步拓宽广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网络。
提升我省“资本走出去”质量。一是在全省层面加大对“资本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从思想认识、资金补贴、项目选择、出入境手续办理、境外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强“资本走出去”的政策宣传工作,使企业乐于走出去、放心走出去、有效走出去。二是省政府主导,集中全省力量,以“大数据”思维,尽速建立全省性的企业对外经贸合作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分析,扎扎实实弄清楚广东企业“资本走出去”的市场、法律、金融、政治、人文的国别环境,切实提高资本走出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紧紧依靠行业协会、商会、律师协会及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境外的广东“资本走出去”服务网络。发挥“民间商务代表处”的功能,形成“抱团出海”的合力,以解决“走出去”企业的散、乱、弱现象。四是为我省“资本走出去”创造稳定良好的国际环境。建立由省政府外事部门统筹的、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使领馆、与我国相关的驻外使领馆之间的沟通联络机制。
提升我省“品牌走出去”质量。一是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品牌走出去”是深化对外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高级形态。我省实施“品牌走出去”的内涵,可以形象地表述为“广东品牌+海外资源+海外市场”。二是调整和完善对各市、县外经贸工作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将“品牌走出去”的规模、绩效作为外经贸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三是学习借鉴先发国家和地区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协作发展的成熟经验,在省政府层面设立专门机构,运用政府的力量,研究如何利用国际有关涉及品牌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走出去”广东企业的产品品牌、专利和核心技术。四是鼓励和支持我省中小微型企业、地域性产业集群在海外建立家电、服装、建材、玩具等“品牌联盟”,共同利用地域性集体品牌,以利于培育全球性品牌声誉,塑造企业群体形象,实现抱团发展。
(来源:《番禺日报》)
(原标题: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广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