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36年,广东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广东前36年发展“常态”的主要特征是追赶型增长,是一种以低要素成本驱动的、迈向现代化的压缩式追赶态势。自1978年开始,广东先后经历了追赶启动期(1978-1991年)、加速增长期(1992-2002年)和稳定发展期(2003-2008年)三个阶段。以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广东的经济追赶速度开始减缓,预计未来GDP增速将进一步趋缓并稳定在7%—7.5%左右的中高速水平,广东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调整的发展“新常态”。
广东是最先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常态”的地区,转型之路仍然漫长
广东是全国率先进入“新常态”的地区,也是最先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常态”的地区。2008年以来,广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和外源式发展模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趋势已经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在稳步向前推进,产业结构正向高级化迈进。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3.3%,第三产业的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制造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23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其中“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的新型高端加工贸易生产模式比重达63%,“自主创新技术+自主品牌+科技兴贸”的外贸增长方式凸显。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广东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阻力还没有完全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优势依然没有建立起来,转型之路仍然漫长。
未来广东经济的“新常态”,主要将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保持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稳定增长,到“十三五”末期,国内生产总值破1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3400美元左右,迈入高收入阶段。二是发展动力、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实现增长速度“下台阶”,增长质量“上台阶”,确立广东产业竞争的国际新优势。三是以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制高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等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四是地区结构从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高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比重提升到25%以上,形成以珠三角为重心、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新常态”中的广东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把握几个要点
“新常态”中的广东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握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内需结构正从低收入、低支出、低品质需求向相对的高收入、高支出、高品质需求转型,消费开始转向中高档商品、现代服务和知识产品需求,在与此相适应,投资重点应该转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二是把握新型城镇化机遇。城镇化是我国未来20年发展的主线之一,当中将释放出消费和投资增长的巨大潜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广东的重点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分激发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消费倍增效应,带动住房、教育、医疗、信息、贸易等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
三是把握制造业基础。“世界工厂”的制造业优势是广东经济的最大特色,不应该把它简单看成转型包袱,急于丢弃。当前制造业已经出现“旱地化”倾向,产业利润微薄,制造业实体被大量抽水转投于虚拟经济,经济风险加大,产业基础不稳。因此,通过增加创新供应、改善营商环境等为制造业增肥是夯实广东产业基础的重要方向。
四是把握开放型经济新态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广东自贸区即将获批标志着广东从“引进来”为主进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广东将重新调整贸易格局,通过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市场,延长广东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消化过剩产能。同时,积极发展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的“三头在外”产业,带动产品、设备、劳务和资本输出。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之后赋予了泛珠合作新内容和新载体,广东自贸区将不仅是广东、更将成为整个泛珠地区的开放平台。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