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明确提出了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就是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广东在新常态下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东需要从“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利用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调整优化存量,利用存量培育新的生产力。一是利用增量和新增长点调整优化广东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继续实施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两大战略。其中,粤东西北地区需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珠三角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对口帮扶等重大机遇,利用“三大抓手”,加快产业对接和招商引资,推动一批新的项目落地,形成项目建设持续发展的态势,加快培育粤东西北地区新的生产力,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大发展,发挥新的先进生产力增量在调整、优化广东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作用。珠三角地区则需按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要求,结合自身产业建设的需要,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引进居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为目标,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合作,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特色招商,精准谋划和引进一批优质、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推进区域发展平台建设如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的建设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的建设,加快推动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为珠三角地区实现九年大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珠三角内部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优化方面,则需着力抓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形成与珠江东岸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广州、深圳市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努力促成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协调发展的局面。二是加快存量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2014年广东技术改造成效显著,2015年广东要积极总结已有经验,根据企业的技改意愿和需求,尽快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作,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推动陶瓷、家电、服装纺织、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对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给予财政、用地、金融等支持,为存量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努力在传统优势产业中促成新的先进生产力。
“人口出来、产业进去”是广东优化经济空间格局、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人口走出来和产业走进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路径,在粤东西北务农劳动力转移难、向珠三角人口流动出现回流、人口走出来这条路径收窄的情况下,必须拓宽产业走进去这条路径。
珠三角产业走进粤东西北,重点是推动劳动力就近就业,提高粤东西北工业发展水平,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粤东西北分工发展和错位发展。
一是针对农村劳动力乡内就业比重近七成的特点,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劳动密集型产业走进粤东西北乡镇。我省2012年农村劳动力在乡内就业比重为68.3%,在县内乡外就业比重为4.1%,在省内县外就业比重为26.6%,在省外就业比重为1.1%。乡内就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分,其中约35%农村劳动力在乡内务农,约33%在乡内从事非农产业,推动粤东西北农村劳动力离农就业、就近就业任务比较艰巨。对于那些对年龄、性别、学历要求不高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其向粤东西北乡镇布局;对于那些对年龄、性别、学历要求较高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推动其向粤东西北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镇、特大镇布局。二是针对粤东西北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推动珠三角相对成熟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走进粤东西北市、县工业园。“十三五”时期,加快中高端产业向粤东西北转移对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至关重要,形成珠三角总部经济、粤东西北生产基地的产业关系,推动粤东西北工业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提速。三是针对粤东西北优势传统产业转型慢的现象,推动珠三角资金、人才、生产性服务业参与改造提升粤东西北优势传统产业。粤东西北地区五金、建材、造纸、轻工食品、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特色较为明显,推动珠三角资金、人才、生产性服务业参与改造提升粤东西北优势传统产业,推动粤东西北优势产业链拓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四是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倾向同质化、同构化现象,强化我省对产业转移的协调工作,推动粤东西北分工发展、错位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