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新一年 新常态 新谋划

2015-01-07 15:54 来源:南方日报 李惠武

  话题缘起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迈入了新阶段;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中低速调整增长区间,复杂因素依然较多,经济波动更加频繁,外需疲软变成常态;从广东自身看,我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越坎”的关键阶段,经济硬转型和社会软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如何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拿出切实可行的实际举措,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是我们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新年伊始,本专栏特邀专家为如何推动新常态下广东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新常态下努力实现稳增长目标

  做到“保调”兼顾、“远近”兼容、“软硬”兼施、“内外”兼得

  □李惠武

  2015年,对广东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也是需要进行发展策略调整的一年。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不管是中国还是广东,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金融危机带来一次全球范围的重新洗牌,世界经济进入中低速调整增长区间,复杂因素依然较多,经济波动更加频繁,外需疲软变成常态,各国政策调整多变,货币博弈风云再起,不可预见的因素进一步增加。广东自身也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越坎”的关键阶段,经济硬转型和社会软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认识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用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深化开放,用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努力引领新常态,力争在新常态下实现2015年总体经济增长7.5%左右的新目标。

  ——拿准应对长短问题的政策措施。把“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为宏观政策的基本原则,客观判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视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理性确定合理的速度预期,努力做到“保调”兼顾,该保的重点发展目标和项目要保住,转方式调结构也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远近”兼容,要把近期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避免稳增长的措施为长远发展造成障碍,做好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软硬”兼施,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保持增长动力,更要通过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内外”兼得,在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的同时,把拓展国内市场、培育内需市场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在新常态到来的阶段,积极推动发展理念从原来片面追求速度转向速度、结构、效益统一;发展的动力从主要依靠投入和出口带动转向投入、出口、内需和创新联动统一;对发展能力的评判从推动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与营造环境相统一;发展的代价从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转向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相统一;发展的过程从注重物质财富增加转向财富增长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发展的目的从只关注当代经济增长转向当代与后代人的幸福相统一。使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民生可改善、风险可防范、资源环境可持续”的新目标。

  ——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热点。提高珠三角创新发展能力,加快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落实好粤东西北振兴战略,依托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产业转移园区,加快跟进发展步伐。加快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扶持一批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努力做大民生蛋糕,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积极扩大内需消费。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扶持中小微企业,形成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政策氛围。支持广货网上行和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促进信息消费。

  ——着力构建开放合作新优势。抓住中国(广东)自贸实验区即将获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等重大历史机遇,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深化开放。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三个国家级开放新区,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工业服务区、中德金属生态城等一批重大平台,发挥经济特区、海西经济区、西江经济带等特别区域的带动作用,深化粤港澳及泛珠三角地区全方位合作,大力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新机制,将广东打造成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促进区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充分利用出省高等级交通设施开通形成的共生型经济体系,密切互补型经济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着力营造创新发展好环境。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激发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重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为各种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营造自由宽松、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财税政策体制和投融资环境,形成多元创新投入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统一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加快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按照“放得开、用得好、管得住”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优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增加公共产品,促进社会自治,激发社会活力。

  “新常态”的到来,说明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广东是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发达省区,新常态到来的特征更加明显。只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雄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以及在世界金融危机倒逼下主动进行转型升级的成功实践,采取更加积极稳妥的措施,勇于引领新常态,新的一年实现7.5%左右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可期待的。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新常态下营造创新环境的着力点

  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推进重点

  □王 珺

  按照世界银行2012年的标准,人均GDP超过了4086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算是进入了中高收入阶段。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在2010年就跨过了这个门槛,到2013年,已达到了全球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2/3以上。这一年,广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当于全球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95%以上。当经济迈入中高收入阶段,市场需求、要素成本与动力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9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这种变化的趋势性特征,并把它们概括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关键是增长动力要实现从主要靠要素投入向主要靠效益提高的转变。无疑,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是,营造一个有利的创新的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广东来说,要营造这样一个有利的创新环境,除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外,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推进重点。

  以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为指向的制度改革

  营商环境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空间。这主要是指注册、注销、纳税、跨境交易、执行合同和产权转让以及办理破产等业务中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的时间与费用。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好坏对企业成本与收益以及投资预期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行政管制较多对企业的影响还不是很突出,当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时,行政管制较多对企业盈亏的影响就显露了出来。所以,降低交易成本就成为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受到生产方式的影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广东率先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这促使广东率先推进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营商环境便利化的制度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市场准入的前置审批压减了89%,新企业办照的时间缩短为5个工作日,这比世界银行刚刚公布的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平均的9.2天还要短。同时也形成了260项许可经营项目监管清单和6类生产经营场所监管清单,推动了监管从事前向事中和事后的转变。这种改革明显地释放了市场活力,2014年前11个月,全省新登记企业45.5万户,同比增长44.5%。按照广东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15年,商事制度改革会在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如加快全程电子登记管理改革,力争在2015年上半年开展“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各部门协同监管;健全信息公示和信用约束机制,强化改革的法制保障等。如果工商制度改革在全国继续领先,必将对制度环境变化作出更敏感反应的高端要素流动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以促进新一轮技术更新改造为重点的全面扶持

  广东大量的中小企业生产能力基本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形成的。20多年过去了,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广东中小企业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改造以跟上技术进步的时代步伐。马克思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设备更新改造是经济发展新周期的开始。在转型升级中,只有从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入手,才能增强中小企业爬坡越坎的能力。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5年开始,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更新改造完成50%以上。这项政策顺应了企业对设备更新改造的巨大需求。推进这项政策将会带来三方面的变化。一是增大投资规模。2015—2017年三年累计投资计划为9000亿元以上,年均技改投资增长25%以上,远远超过了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在过去10年间年均17.5%增长率。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投资结构从偏重基础设施项目与新增项目到基础设施项目、新增项目建设与设备更新并重。三是增加技术服务需求。以智能化、网络化为特点的技术系统应用必然会带动技术设备的培训、开发、维护、保养以及更新咨询等业务开展,与此相关的技术服务需求与就业机会都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就业结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提高折旧率以适应设备使用周期缩短的技术进步需求将成为新常态下的一种趋势性的政策特征。

  以激励创新活动为基础的体系建设

  进入新阶段后,一个基本的变化是靠引进获取技术的路子已经越来越窄了,因为国际上成熟、国内新兴的产业种类越来越少了,除了一些尖端技术外,大量行业的一般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已接近,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来形成技术的支撑力。在这种认识下,与其他进入中高收入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一样,我国及各省市都加大了研发的投资力度。2013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是2.05%,广东是2.32%。到2020年,广东计划提高到2.8%。除了关注研发投入比重之外,研发投入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在转向高收入的发展阶段,超过60%研发活动是由企业完成的,只有20%由政府投入,另外20%在高校等研究机构中完成。按照这个说法,2012年,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全国是74.04%,广东是88.25%,这反映了广东比全国更多的研发投资来自企业。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研发是一个不确定的较大的投资活动,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来自制度、市场与技术等多个层面。所以,研发投资与增长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研发对增长具有累积性的影响。要鼓励企业投资创新活动,就需要构建一个有效运作的创新体系,如以支持新公司、新产业与新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政策,为创新提供各种设施和行政支持的平台建设,为创新活动提供公共知识的大学与科研院所支撑、构建有助于知识吸收与商业化活动的技术服务网络以及设立有利于创新融资的各种专项扶持基金等,只有围绕着创新活动持续地开展组织、制度与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才能带来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

  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口出来、产业进去

  □刘品安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明确提出了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就是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广东在新常态下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东需要从“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利用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调整优化存量,利用存量培育新的生产力。一是利用增量和新增长点调整优化广东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继续实施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两大战略。其中,粤东西北地区需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珠三角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对口帮扶等重大机遇,利用“三大抓手”,加快产业对接和招商引资,推动一批新的项目落地,形成项目建设持续发展的态势,加快培育粤东西北地区新的生产力,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大发展,发挥新的先进生产力增量在调整、优化广东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作用。珠三角地区则需按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要求,结合自身产业建设的需要,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引进居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为目标,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合作,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特色招商,精准谋划和引进一批优质、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推进区域发展平台建设如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的建设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的建设,加快推动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为珠三角地区实现九年大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珠三角内部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优化方面,则需着力抓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形成与珠江东岸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广州、深圳市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努力促成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协调发展的局面。二是加快存量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2014年广东技术改造成效显著,2015年广东要积极总结已有经验,根据企业的技改意愿和需求,尽快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作,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推动陶瓷、家电、服装纺织、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对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给予财政、用地、金融等支持,为存量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努力在传统优势产业中促成新的先进生产力。

  “人口出来、产业进去”是广东优化经济空间格局、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人口走出来和产业走进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路径,在粤东西北务农劳动力转移难、向珠三角人口流动出现回流、人口走出来这条路径收窄的情况下,必须拓宽产业走进去这条路径。

  珠三角产业走进粤东西北,重点是推动劳动力就近就业,提高粤东西北工业发展水平,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粤东西北分工发展和错位发展。

  一是针对农村劳动力乡内就业比重近七成的特点,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劳动密集型产业走进粤东西北乡镇。我省2012年农村劳动力在乡内就业比重为68.3%,在县内乡外就业比重为4.1%,在省内县外就业比重为26.6%,在省外就业比重为1.1%。乡内就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分,其中约35%农村劳动力在乡内务农,约33%在乡内从事非农产业,推动粤东西北农村劳动力离农就业、就近就业任务比较艰巨。对于那些对年龄、性别、学历要求不高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其向粤东西北乡镇布局;对于那些对年龄、性别、学历要求较高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推动其向粤东西北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镇、特大镇布局。二是针对粤东西北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推动珠三角相对成熟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走进粤东西北市、县工业园。“十三五”时期,加快中高端产业向粤东西北转移对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至关重要,形成珠三角总部经济、粤东西北生产基地的产业关系,推动粤东西北工业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提速。三是针对粤东西北优势传统产业转型慢的现象,推动珠三角资金、人才、生产性服务业参与改造提升粤东西北优势传统产业。粤东西北地区五金、建材、造纸、轻工食品、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特色较为明显,推动珠三角资金、人才、生产性服务业参与改造提升粤东西北优势传统产业,推动粤东西北优势产业链拓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四是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倾向同质化、同构化现象,强化我省对产业转移的协调工作,推动粤东西北分工发展、错位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更好地促进经济功能区开发开放

  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和自贸区等经济功能区承载着广东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推动这些最具发展潜力区域迅速成长

  □白国强

  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和自贸区等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开放在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经济功能区既是广东稳增长、保就业的生力军,又是调结构、促改革的引领者;既对当前广东经济发展产生即期的增量扩张效应,又将对全省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共同承载着广东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未来。适应新常态,需要更好地促进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开放,推动这些最具发展潜力区域的迅速成长。为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以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量扩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和引领区域创新,推动广东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适应要素供给新常态,缓解经济功能区的要素供给不足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资源要素供给条件的变化。劳动力供给由“无限供给”变为“常态性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一种恒常状态;土地供应由制度性约束的“紧缺”进一步向制度性、资源性并存的“稀缺”转变,土地供应成本上升成为一种必然。这两个关键性要素供给条件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开放,不能再沿袭过去的开发模式,而应更多地挖掘潜力,保障人力资源和土地供给。一方面,要强化人力资源供给,更多地采取定向、订单式的人力资源组织方式,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保证新区、开发区、自贸区和产业园区等经济功能区的劳动力和人才供给。同时,在生产技术路线上,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更多地采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更多地采用机器人技术,缓解和替代劳动力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制定政策和措施,合理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鼓励企业之间建设用地的流转,通过土地和资产的优化组合,挖掘土地开发的潜力;强化新开发土地的论证,加强对土地开发的事中和事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水平。

  适应消费和投资新常态,引导好经济功能区的社会投资

  消费和投资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环节,投资必须适应消费变化的新趋向。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的新常态下,经济功能区投资引导和规范就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应更多地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领域,推动经济功能区与外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更多地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领域,减少对房地产开发的依赖,警惕经济功能区的“楼盘化”倾向。促进经济功能区形成新的有效益、有质量的生产能力。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功能区范围内公共品的资源投入,加大对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形成良好设施配套,营造一流的投资和消费环境。

  适应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引导经济功能区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促进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推动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结构调整必须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向,努力克服部分经济功能区房地产份额过大、生产性功能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促进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实现经济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经济功能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引领区域,应发挥更加突出的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尤其在新兴产业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中枢作用。努力使经济功能区在生物技术、新能源、通信设备和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更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发挥现代服务业的润滑和催化功能,促进金融业、批发采购、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产业及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形成功能区开发开放的新优势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经济功能区是区域开发开放的领头羊,应更好地发挥经济功能区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耦合作用,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此,要抓住广东自贸区将获批的机遇,进一步创新和复制国内先进开发区、产业园区、新区、自贸区等功能区的经验,形成若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功能区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上,应更多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制定更多精准、及时、适度的创新政策,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要以改革和法治为导向,促进功能区的开发开放,强化功能区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将各个功能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到法治化轨道,制定功能区的开发开放条例,将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等规划纳入到法定进程之中,促进功能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编辑:林湄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