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绿色“一带一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重要实践

2025-02-18 14:47 来源:人民日报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生态文明攸关人类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这一过程中,绿色“一带一路”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重要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以全新理念为指引

  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是“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和内在属性,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在国际合作框架中的延伸。

  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不少是全球南方国家,生态环境复杂脆弱,普遍存在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很多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相对初级阶段,以高能耗、重污染产业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剧了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恶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找到最符合其国家利益所需的绿色发展模式更是关键。

  绿色“一带一路”所秉持的绿色发展理念,不同于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传统“绿色发展”理论强调的一种将增长与对资源利用、碳排放和环境损害的依赖脱钩的发展模式,而是既突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在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前提下,倡导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模式,将自然资源资产作为绿色生产要素,寻求将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导入自然资源,产出绿色经济增长,高质量地实现工业化和加速现代化,因而更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就是探索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共同繁荣之路,这需要更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

  所谓更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包含绿色发展过程、绿色发展阶段和绿色发展结果三个方面,而不仅限于西方传统理论所强调的简单发展结果。绿色“一带一路”的先进性和原创性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相结合,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独特性和加强合作的大背景下重新构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了与“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发展过程,与“绿色经济”密切相关的发展阶段,以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改善成果和进步的发展结果。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自然资源资产、绿色和可持续技术、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结果中,自然资源资产是经济的禀赋和初始状态,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或构成限制;发展成果是整体绿色发展的结果和现状,可随时间累积;绿色和可持续技术是在将自然资源资产转化为发展成果过程中的核心,在塑造经济和引领发展方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的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的制定,“一带一路”绿色供应链平台的搭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国际高层对话等系列主题交流活动的举办等,一方面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生态环保合作与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也说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充分认同。

  锚定目标积极作为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随着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共识和最大利益契合点,全球绿色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碳排放和环境容量的约束性持续加强,绿色发展的竞合趋势也日益明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一带一路”顺应各国对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希冀,拓宽了绿色低碳的现代化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力推动全球生态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前进。

  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关于“全球治理机构改革”议题的讲话,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的主张,阐明治理理念“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厘清治理方向“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治理目标“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强调治理原则“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聚焦治理重点“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坚持先立后破,使清洁能源平稳有序替代传统能源,加快世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展现大国担当“中方愿同各方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矿产、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中国积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全球能源、气候治理格局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必须与气候行动目标保持一致,必须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应对全球面临的贫困、不平等、气候变化、环境退化等17项共同治理挑战。

  为促进共建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率先围绕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进行了一系列机制建设,引导相关各方积极参与。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017年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与《“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目标、内涵、范围、路径等作出具体规定。此外,出台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等相关标准,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清晰、更具体的绿色标准,有力推动相关项目落地实施。2020年,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中国宣布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的宏伟目标,围绕推进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推进境外项目绿色发展、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提出15项具体任务。

  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有序开展,中国于2015年成立“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确定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为提供技术支持的牵头机构,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工作提供组织机制保障。组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逐步建立从政策协调到项目实施管理的多层级工作体制。积极落实《巴黎协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等,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国家将治理议题政治化、边缘化,片面追求发展的高标准,而非加大发展资源供给,甚至搞“去全球化”“小院高墙”和极限制裁,人为制造分裂和对抗,影响甚至冲击全球经济发展和气候谈判议程。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发展的典范,绿色“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多边开放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合作平台。

  提供绿色公共产品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

  绿色“一带一路”对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一是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项目建设中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全球基础设施的绿色建设提供了示范。如中国在巴基斯坦建设的“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大量采用了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万吨。二是促进环保技术交流与合作。2017年,中国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年,设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与共建国家在环境保护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加速绿色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三是提升全球生态保护意识。中国举办“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年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圆桌会等活动,各国代表分享各自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如何加强合作,促进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形成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四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2013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五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有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多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开展系列援助与交流,在能源、交通等领域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减排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挑战。六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注重减少对生态敏感区域的干扰,为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承建并运营肯尼亚蒙内铁路过程中设置大型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在加纳特马新集装箱码头项目区域建设“海龟孕育中心”。

  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建设方面,一大批标志性能源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有效解决了所在国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帮助这些国家获得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比如,老挝南芒河1水电站,装机容量64兆瓦,年平均发电量2.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5万吨,为超过10万户家庭提供绿色电力,有效保障了万象等高用电量地区的电力稳定供应。水电、风电、光伏电站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点亮共建国家万家灯火,电气化列车、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满载绿色发展与幸福生活的希望,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物流等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更大成果。近年来,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高度重视提高能源效率与资源集约工作,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推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正逐步开辟出符合全球南方国家国情与需要的绿色增长路径,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操作的示范案例。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绿色“一带一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逐“各国建设绿色家园”之梦;提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授“广大发展中国家先进绿色技术”之渔;加强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依“共商共建共享”之则;创新绿色发展理念,筑“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之基;聚焦能源安全,促“绿色能源”之可及性,打造了全球生态治理的样板,为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许勤华,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胡伟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