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高举文化之旗 共筑强国之魂

2025-01-20 11:27 来源:南方日报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要求

  ●“两个结合”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即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生发于对外来文化的清醒认知,升华于对发展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地位作用、使命任务、基本原则、重大着力点,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高扬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引领着我们共筑强国之魂。

  ▶▷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

  筑牢思想根基的关键所在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带有标识性、统领性的重大原则。文化领导权关乎国家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发展道路。对于任何执政党来说,文化领导权直接关系其执政地位和执政成败。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把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指引和遵循。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加以确立,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为更好发挥党的文化领导权作用提供了明确制度依据和有力制度保障。通过构建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切实肩负起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的重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注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借助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矩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起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只有把党的文化领导权牢牢守住,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继习近平经济思想之后,习近平文化思想应时代而生,解决的正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问题。

  纵观人类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富起来以后怎么办,怎么活得有希望、有尊严、有质量、有未来,这些都需要从思想文化层面解决,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无论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还是应对国际文化竞争,习近平文化思想都要求我们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入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奏响人类文明“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新乐章。

  ▶▷坚持“两个结合”

  文化自强的深厚根基与创新源泉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带有重大创新性、突破性的观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自身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列强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东西方文化激荡下,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失调的问题。在现代化的高速进程中,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而文化的各个层面却难以与之同步协调。一方面,物质文化快速更新换代,而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甚至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衔接断裂,古老的智慧、习俗和美德在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式微,而新兴文化又尚未形成坚实稳固的体系。这种文化失调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精神富足,也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在长远意义上对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构成了巨大威胁,甚至陷入更深层次的精神危机与文明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之一,就是以“两个结合”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破除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偏见,有力回应了现代化等于西化的谬见;明确指出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以传统的丰厚积淀为基础,勇于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即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文化土壤与支撑,马克思主义赋予传统文化以现实品格与时代内涵。

  ▶▷增强文化自信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源泉

  文化自信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条鲜明主线,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纲,纲举则目张。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任何文化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必须拥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即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生发于对外来文化的清醒认知,升华于对发展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纲要》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民族、人民、政党是文化建构的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内蕴的民族主体性、政党主体性、人民主体性,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的支撑与底气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的三大文化显著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守精神独立性,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行动自觉。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持人民立场,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向着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