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鲜明特质

2024-12-20 11:22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世界教育强国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大特质”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人民属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鲜明特征,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1.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思政引领力体现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反映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和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保证教育强国的社会主义方向,迫切需要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思政引领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涵,既体现了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突出了思政引领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命线地位,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根本要求。

  思政引领力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引领力,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应深刻认识思政引领力对于凝聚思想共识、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意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党的思政引领的政治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从政治、思想、价值、文化等多个维度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合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把牢政治方向。

  2.强大的人才竞争力

  人才贡献是判定教育强国的关键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人才既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也就拥有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组织变革的同时,也在推动人才素质结构与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设具有强大人才竞争力的教育强国,需要处理好教育满足个体成长的本体价值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观照,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着眼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人才竞争力的提升,引导人才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事业发展中,培育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政治素质过硬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人才高地和人才竞争优势,更好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强大的科技支撑力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是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与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们的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大,科技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够高。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的制高点,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科技强则国家强,提升科技支撑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应牢牢把握教育强国的创新特性和战略先导地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核心使命,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强大的民生保障力

  民生保障力反映了教育强国的民生属性,突出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关民生福祉,以优质教育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旨归。

  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的人民性和民生属性,不同历史阶段,都在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新时代以来,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和国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我国教育事业在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促公平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量”的问题总体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建设教育强国,提升民生保障力,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和人民性,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推动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教育改革的民生温度,不断增强公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5.强大的社会协同力

  社会协同力既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支撑力量。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协同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社会协同力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关键衡量指标,强大的社会协同力的形成,需要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政府统筹主要指各级政府、各级妇联、各级关工委、教育行政部门等,自上而下通过机制、政策等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开展合作。学校主导主要指由学校发挥组织、牵头、协调等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共育活动。家庭尽责主要指各部门和学校通过为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家庭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社会支持主要指以社区、社会教育机构等为主体,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利用多种形式,为协同共育有效开展提供资源和平台。

  社会协同实际上是各个协同主体之间建立高效的集体行动机制,针对要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联动互通,其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建成教育强国,彰显强大社会协同力,应坚持运用系统观念,通过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做到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破解制约教育强国建设体制机制问题,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跃升。

  6.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教育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教育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和合作,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引进来”和“走出去”具有相互依存性,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与国际性的内在统一。新时代对外开放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必须秉持全球视野和中国观照,在正确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关系的基础上,支持各国科研人员来华交流合作,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机构的合作,在教育援助、教育减贫、教育数字化、教育交流等项目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李德平,系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