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2025-08-25 11:26 来源:南方日报

  ●全省着眼塑造优势、调整结构、增强动力、实现价值,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启迪意义

  ●要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为方向,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开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亲自指导推动广东城乡融合发展,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提出“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重要要求,为广东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动力。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的必然要求。广东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区域均衡发展水平与江浙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任重道远。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拓展市场空间,增强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省委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下大功夫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切实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全省着眼塑造优势、调整结构、增强动力、实现价值,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启迪意义。

  广东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遵循

  一是坚持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广东37个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大胆探索,如江门台山市统筹城区、中心镇功能配置,着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了县城的辐射力;河源东源县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县镇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服务保障,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实践表明,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大力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二是坚持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重点。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各地大力发展县域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打造了兴宁鸽、清远鸡、增城丝苗米、连州菜心、徐闻菠萝等一大批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平台高地,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效果进一步显现,形成了“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实践证明,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聚力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能较好促进构建起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坚持以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几年,广东大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如推进扩权强县,出台财政“省直管县”实施方案,为县域发展赋予更多自主权和资源;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释放出万亿级土地价值,为新型产业空间拓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区域合作机制改革,超110个“反向飞地”明显促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让城乡区域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速,城镇化率得以提升。这些改革举措实质上重构了“城—乡—人”关系,将城乡和户籍的“双重二元结构”压力转化为发展势能,有效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多方协同协作,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是坚持以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为根本。近年来,广东有不少通过重塑乡村价值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好案例,如博罗县徐田村是具有300年历史的古村落,在省委网信办和广东财经大学联合实施的“网络强村行动”中引入企业投资600万元修缮古建筑、建设村史馆,发展高端民宿和研学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民和村集体均大幅增收。实践证明,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优化了城乡生活方式,传承和创新岭南乡土文化,实质上重构了城乡关系范式,优化了城乡生产力布局。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

  当前,广东城乡融合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难题,特别是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等城乡重要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基础薄弱,城乡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我要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这些难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当务之急是要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为方向,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开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以县域城乡一体化为引领,着力构建县域特色化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坚持县域内国土空间一体规划、产业发展一体布局、基础设施一体建管、公共服务一体提升、进城下乡一体推进,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特别要从主体功能定位出发,优化县域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作为县域整体发展引擎的综合承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完善进城农民市民化机制为重点,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公共资源投入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健全城市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建立城乡人才共享机制,推进人才“城乡两栖”流动服务乡村。

  以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关键,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格局。要用好土地整治政策“工具包”,促进农村土地规整化、规模化发展。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对农民合法的宅基地复合利用制度安排。完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流转交易、评估处置机制,畅通农村土地资产抵押融资渠道。

  以重塑乡村多元价值为核心,彰显岭南乡土文化魅力。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是系统创新和持续行动的过程,必须以村民为中心,尊重村民的主体性,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受益权。要提升乡村空间价值,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区域中心的辐射带动。要强化乡村经济价值,引领社会资本投入,壮大联农带农富农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要释放乡村生态价值,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资本化路径,促进生态富民。要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组织实施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工程,培植重塑乡村价值的新生力量和创新动力,更好传承和创新岭南乡土文化。生态与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要坚持保护与再生并重,将生态和文化保护融入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根本,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动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激发政府、市场、社会、群众等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抓好落实,重点是处理好几组关系:一是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二是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和村集体(农民)的关系,建立起权责清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体系,将城乡融合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驱动”;三是处理好地方主体责任、群众多元参与和外部帮扶的关系。通过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调动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要我帮扶”到“我要融合”的转变,真正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激发县镇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郑贤操,系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