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历史洞察力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2025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议题,强调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与合作共赢等重要原则。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的“排头兵”,广东今年6月份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海上新广东建设的战略地位、历史方位、方向路径与使命任务。当前,广东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奋楫争先。
向海图强,筑牢海洋强省发展根基
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近年来广东以陆海统筹破题空间约束,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基因,以生态优先重构人海关系,基本建成“四区一地”。
锻造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区,驱动经济能级系统性跃升。广东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27.3%的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彰显“蓝色引擎”的支柱功能。产业结构实现从要素驱动向系统创新的根本性转变,三次产业比值优化至3.4:31.0:65.6,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与新兴产业规模突破共同诠释产业结构的系统优化。创新“双循环”海洋合作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国际航线与港口合作,不断提升蓝色经济话语权。规模优势、结构红利与开放动能的三重叠加,助力广东加快从海洋经济大省迈向海洋经济强省。
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推动科研范式向产业生态转变。建设战略科技载体,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集聚院士团队形成尖端智库,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提供全链条验证服务。技术攻关呈现范式跃迁,“海龙号”攻克深水作业系统集成难题,广东海洋大学突破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等“卡脖子”技术,为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种业强“芯”。设施支撑实现体系升级,以“中山大学”号万吨级科考船与“实验6”号综合调查船为核心构建南海探测网络,拓展深海认知边疆。科技载体、技术跃迁、支撑体系的系统保障,推动广东海洋科研范式从单一技术突破向产业生态主导的系统创新转变。
树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增值的范式转型。创新海岸线占补平衡机制,出台首部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与排污口动态清单管理。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推进海岸修复、红树林保护等“五大工程”,开创全国蓝碳市场化实现机制。系统治理持续完善,通过海岸带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与美丽海湾建设协同,形成全域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机制创新、价值转化与系统治理的发展逻辑,标志着广东人海关系正从防御性保护迈向增值型治理。
创建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为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制度基石。创新海岸带管控体系,通过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实现陆海功能协同配置。资源配置机制实现突破性创新,“阳光用海”审批系统提升行政效能,无居民海岛市场化出让开辟生态资产盘活路径。风险防控能力系统性跃升,“海陆天”立体观测网络与全国首个省级海啸预警系统构成韧性治理双支柱。空间规划、市场逻辑与安全韧性的治理范式,为全国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制度样本。
建设南海资源开发重要基地,切实履行国家南海经略使命。战略资源勘探实现主权性突破,南海可燃冰试采完成从探索性向试验性跨越。深水能源开发体系加速成型,深水气田构建国产化开发链,高栏海管工程打通粤港澳能源输送动脉。战略保障能力系统性跃升,湛江港深水航道承载超大型资源运输船常态化作业,深海科考形成完整支撑链。资源主权、技术自主与保障自强的深度融合,彰显了服务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的广东作为。
创新破局,构建海洋治理广东范式
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广东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模式创新重塑产业生态,探索出一条区域统筹、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开放共赢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区域统筹,破解经济发展失衡难题。广东直面沿海与内陆、湾区与两翼的发展落差,创新构建“湾区引领-两翼支撑”的空间治理范式。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约束,划定临港产业集聚区与生态保护区,杜绝无序开发;创新飞地经济收益共享机制,建立技术转化税收分成等制度,破解珠三角与沿海县域协作壁垒;实施港口群一体化运营改革,以通关协作、信息互通、航线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从“单点优势”迈向“系统效能”。广东通过区域统筹的治理方案,重塑生产力布局逻辑,以利益共享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实现资源全域优化配置。
科技赋能,打通成果转化核心堵点。广东针对海洋科技“研用脱节”痼疾,构建“制度赋能+技术攻坚”双轮驱动体系。创新重大平台混合运营机制,通过“公益开放基础服务+市场定价专项验证”模式,吸引全球优质团队入驻;建立产业技术攻关联合体,以“企业出题、共同出资、成果共享”机制,攻克海上风电等关键核心技术。广东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平台效能,以契约化合作破除产学研壁垒,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海洋产业跃迁的底层支撑。
生态优先,重塑人海共生发展逻辑。广东摒弃保护与开发的对立思维,开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跃升体系。探索修复工程生态变现机制,绑定碳汇交易与生态养殖,湛江蓝碳项目实现保护投入市场变现;创新产业绿色准入双清单制度,推动产业链低碳循环耦合;创建海域立体开发范式,形成“风机基座为礁、养殖网箱悬垂、休闲旅游配套”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复合利用模式。广东通过制度设计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可量化资产,以规则重构提升生态转化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的正向循环。
开放共赢,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广东从参与国际分工向主导规则制定跃升,构建开放共赢新体系。创新跨境航运服务规则衔接,试点国际船舶登记“一事三地认”;搭建技术交易标准平台,推动智能养殖装备等标准互认;建立战略资源开发保障制度,资源勘探实行“央企技术攻关+地方配套保障+军民融合护航”模式。广东以规则衔接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以制度创新保障开放合作,从海洋经济参与者逐渐成为全球治理规则贡献者。
谋篇深蓝,擘画经略海洋战略新局
新征程上,广东仍需进一步完善经济格局、产业体系、发展支撑与制度保障,以海洋战略谋划践行经略海洋的时代使命。
陆海统筹,构建全域协同新格局。进一步完善“黄金内湾”战略枢纽,通过临港产业基地与粤东西北飞地产业园的要素双向对流机制,弥合沿海与内陆发展断层。深化湾区海洋生态共保联治,落实海岸带“三生空间”智慧管控。重点打造环珠江口世界级港口群联盟,推动航运服务、临港制造、海洋文旅三链融合,将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深化山海协作的战略构想转化为全域协调发展实景。
产业跃迁,塑造全球竞争新优势。实施传统产业绿色革命与未来产业卡位战略双轨并行。设立海洋产业高级化转型基金,以技术标准升级倒逼石化、船舶等产业低碳循环改造;创建国家级海洋未来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前沿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渔业“耕海牧渔”智慧化升级,构建“养殖—加工—休闲”三产融合的粤海粮仓体系。通过“优旧育新、三产联动”的系统重构,构建丰实粤海粮仓、深耕海洋制造、升级海洋服务的产业跃升路径。
科技驱动、基础先行,筑牢经略海洋新基座。加速建设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深海资源开发综合保障基地,突破商业化勘探开发装备技术瓶颈。强化“科考—研发—中试”全链条支撑网络,强化极地科考、深渊探测等战略能力。推进智慧港口、海底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空天海地的立体观测体系。以“硬科技突破+软实力提升”双轮驱动,夯实兴海科技与兴海设施的能力根基。
制度创新,保障治理体系新秩序。建立省级海洋高端决策智库,推动涉海审批“一件事”集成改革,深化粤港澳海洋规则衔接,创新“省级统筹—沿海牵引—内陆协同”的组织模式,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与安全韧性评估体系。通过“智治引领、制度型开放”的双维突破,创新海洋治理现代化广东范式。
宁凌: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
曹阳春: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