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教科产城”融合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2024-11-11 12:11 来源:南方日报

  ●“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通过教育、科技、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教科产城”融合发展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展现出更大的潜力和活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新技术为发展基础,新业态为发展路径,新经济为发展目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宗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数字化产业体系、高效整合资源的机制。“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一个方向,就是以城市群作为承载肌体、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发展引擎、以产教融合基地作为重大平台,推进教育、科技、产业、城市“四域”融合,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有效推动各要素在产业链上中下游顺畅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教科产城”融合发展重大平台,加快发展新经济

  “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以建设重大平台为核心实现组团式发展,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建设技术技能经验积累与共享系统、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反哺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的健康循环发展。同时,“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能集聚城市载体内优质职教资源,构建对标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培养体系,深化职教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平台科研载体的作用,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快发展新经济。

  职教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技术人才聚集的优势。以组团式发展为基础,发挥“精英”院校帮扶作用,针对相对薄弱的院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院校间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远景规划等方面“百花齐放”。相较于零散的发展模式,职教融合平台规模效应更加显著,对地方企业、投资机构的吸引力更强,可通过建立与地方支柱经济产业相适应的教育治理、学科专业结构,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平台于一体的“校企园”。同时,借助“教科产城”融合发展重大平台,逐步形成职校、产业、城市三者协同发展,利用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红利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以学促研、以研兴城”的良性循环,加快推动城市新经济发展。

  打造多方协同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加快攻关新技术

  “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依托重大平台,集政府、企业、职教院校、社会投资机构等多方力量,以集聚人才为重要抓手、打通各界资源流通渠道为重要举措、提升科研水平为最终目的,共建高水平专业创新集群,对壮大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协同创新规模效应、加快攻关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主动引导社会各界共建“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机制,试行“政府引导、产业主导、校企共建”发展方式。支持校企共建企业校区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对优质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一定的收益分配制度激励,把与职教院校合作成效作为资助企业各类重大项目的重要绩效考核指标,引导更多社会优质资源投入融合发展模式,激发攻关新技术热情。

  另一方面,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城市的功能和服务体系需要与教育、科技、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城市规划应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支持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地区特色产业学院,成立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推动实施“教科产城”融合重大项目,加快培育新业态

  实施“教科产城”融合重大项目、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要以城市龙头产业为基础,明确重大项目立项重点和方向;以国家政策为引导,融通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培育新业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通过政府牵头设立投资基金或专属激励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流向重大项目。同时,政府要完善现有产业园等创新平台,提供场地、专业设备和专业服务等支持,帮助企业培育和孵化新技术,提升其成果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加快实现从新项目到新产业的转变。

  另一方面,支持职业学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教科产城”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新业态的培育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职教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引导人才走向新业态领域,针对不同领域提供不同的培育计划,确保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新业态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通过教育、科技、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下,教育和科技的创新能够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指导,而产业的发展又能够为教育和科技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这种双向互动不仅能够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迭代,还能够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未来,“教科产城”融合发展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展现出更大的潜力和活力。

  作者曹亚琴、林昊,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项目(粤教高函〔2021〕29号)和2023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2023JGXM_051)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