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全会紧紧围绕“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一主题,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定向,作出整体部署。
深刻把握“十五五”的历史方位
精准把握历史方位才能找准前行方向,才能掌握历史主动。党的二十大确定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新征程上,我国将通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第一步。“十五五”时期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会深刻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十五五”时期,既要乘势而上,又要迎难而上。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发展历史方位,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五年是“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五年,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从国内来看,这是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也是要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内需不足等矛盾的关键五年;从国际来看,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必能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必须深刻把握“十五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从发展基础看,经济发展的底盘稳、基础稳。我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和产业配套能力,内部经济和外向经济可实现良性互动的双循环,这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优势多,我国既有大国经济共有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还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制度优势,决定了我国具有较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韧性强,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经营主体类型多样,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同时居民储蓄率高,适应经济波动的能力也较强;潜能大,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也是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潜力和动力所在。
从支撑条件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政治保障坚强有力,“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制度优势日益彰显,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显现,我国经济展现出抵御风险、应对考验的强大韧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因此,“十五五”时期,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际效能。
深刻把握“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要扎实推动如下重要任务。
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壮大我国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科技支撑底座。三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扩大内需为核心,把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转化为发展的底气和动力,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四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和动力。五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六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注重优化布局,注重新型城镇化,注重陆海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七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八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弱项。九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十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曹立,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二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