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08-20 11:42 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通过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客观审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改革的思想引领,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解决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发展与进步凝聚了共识与合力。

  明晰外交目标和任务,确立并完善中国外交主线。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对外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就是要为实现中国梦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能够与世界实现良好互动创造条件。

  坚定外交道路取向,丰富并发展和平发展战略。习近平外交思想注重深化对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和把握,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内在统一起来;在实践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框架,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设定宏大外交总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时至今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国际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特别强调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此为指导,中国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以亲诚惠容理念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创新国际合作新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当前世界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形势下,中国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发展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合作之路、文明之路、共同进步与繁荣之路,推进了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给世界增添了许多稳定性和确定性。这向世界表明,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全球增长共赢链,构建国际经济合作互利共赢新平台,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纽带。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内病外治、转嫁矛盾等现象令人担忧。事实表明,某些国家以邻为壑的“逆全球化”做法不仅没有解决自身的沉疴痼疾,反而扰乱全球产供链,导致各国利益受到损害。中国主张顺应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使发展既充分又平衡,推动形成对世界各国发展都有利的经济全球化。实践证明,经济全球化的普惠包容是众望所归、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外交坚定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增进了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提升了自身国际影响力,对外关系不断呈现出新局面、新气象、新特色。

  中国外交的国际影响力、道义引领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赤字不断加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开辟了国家间交往的新模式,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为众多期盼实现发展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助力,推动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正道。随着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道义引领力、感召力、塑造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至新高度。

  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面对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突出强调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日益显示出“奋发有为”的风范,主动创办一系列国际盛会,充分展现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合作发展的大国担当。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立己达人,彰显世界情怀;二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彰显宽广胸襟;三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努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彰显大国气派。

  扩大开放力度,实现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相互协调促进。近年来,我国对内坚持深层次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减少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放宽外资机构设立的限制业务范围、不断增加免签国家名单;对外坚持高水平开放,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统筹推进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的外交协调体制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2018年的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掀开了中国外事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推动中国外交协调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文明的多样性。中国始终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辟了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改革底气和全新选择,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百花齐放”盛景的实现进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特点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外交的灵魂和最大优势,更是我们应对各种内外复杂形势的根本保障。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始终掌握主动,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历史正确方向。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历史正确方向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作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在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作出了“三个不会改变”的重大战略论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些重大战略论断为中国正确认识与处理世界关系、引领百年变局正确走向赢得了战略主动和历史主动。

  更加具有全球性视野。中国不断完善外交布局,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全面提升。中国提出并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更为全面、更加均衡、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亚欧非大陆乃至全球范围推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度交融。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日益以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中国外交更富全球视野,更具战略远见。

  更加富有大国责任意识。新时代,中国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更加重视彰显大国责任,以大国的担当,不断扩大开放力度,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助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创造新机遇。

  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筑牢国家安全的基石,又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引领全球治理,主动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前进路上,只有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国家安全才有底数,民族复兴才有底气。

  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就是要坚定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做最全的准备、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就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核心利益是根本,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我们要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底线思维,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重点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作者刘恩东、王经民,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生院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