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这片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
回顾75年来广东的奋斗历程,总结广东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扬自信自强精神,展现日新月异创造,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干劲拼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一)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前后相继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便开始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在“四个现代化”目标引领下,广东省委带领全省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拉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此后,广东又自力更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这一时期,全省兴建了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广州化工厂、湛江化工厂、广州钢铁厂以及流溪河水电站、新丰江水电站等骨干企业,改组、合并和新建了200多家机械工业企业,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广东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实践探索,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改革开放先行者开拓者们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带领全省人民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以“敢为天下先”的历史担当和“杀出一条血路”的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改革开放第一炮”作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响彻蛇口上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传遍祖国大地。
改革开放风云激荡,南粤大地生机勃勃。40多年来,在推进经济特区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广东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开放,涌现出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张股票、第一批农民工、第一家涉外酒店、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等多个“全国第一”,探索出“前店后厂”“三来一补”“外向带动”“腾笼换鸟、造林引凤”等诸多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珠江模式”“深圳速度”“东莞经验”等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改革品牌,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不断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带动全省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持续用力减污节约降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破解民生难题,扎实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不懈努力,广东在新时代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正昂首阔步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
(二)
回顾75年走过的历程,广东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非常亮眼的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13.57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0.8%,按不变价计算是1949年的743倍,年均增长9.3%,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实现大幅提高。2023年,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6985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49年的163倍,年均增长7.1%。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75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实现从“一三二”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跨越式转变。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从1949年的60.1∶12.9∶27.0调整为2023年的4.1∶40.1∶55.8。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元,是1952年的3469倍,年均增长12.2%,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华为、腾讯、美的、格力、比亚迪等一大批创新企业在广东强势崛起。服务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5.4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57万亿元。
三是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广东研发经费投入从1995年的10.5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411.90亿元,年均增长25.0%,2023年预计将超过4800亿元。至2023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达66.56万件,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四是对外开放成效卓著。外贸进出口连续38年居全国第一。1962—2023年,广东进出口从1.91亿美元增长到11799.20亿美元,增长6177倍,年均增长15.4%;占全国比重从1962年的7.2%提高到2023年的19.9%。2023年底,广东对外直接投资238.32亿美元,居全国首位。
五是基础设施实现重大飞跃。2015年县县通高速,2023年高速公路里程达11481公里,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2021年市市通高铁,今年梅龙高铁通车,高铁运营里程达3016公里,位居全国第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世纪工程”建成通车,机场旅客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加快成型。
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至2023年,空气质量连续九年全面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4.8%,全省PM2.5年均浓度降至21微克/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95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4.66平方米。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广东单位GDP能耗保持全国先进行列。
七是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广东全社会就业人员达7057万,是1949年的7.05倍,年均增长2.7%。社会保障网织密兜牢,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7.25%、63.10%。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1岁提高至2020年的79.3岁。
(三)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在75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75年来,每到关键节点、重要时刻,党中央都及时为广东把脉定向。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亲临广东、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寄望广东“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勉励广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要求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嘱托广东在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广东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向更深层次挺进、更广阔领域迈进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75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各地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始终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广东也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生动实践,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经验、作出了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有力推动了广东现代化建设大跨步向前发展,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思想伟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遵循。
75年来,广东矢志不渝探索着如何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清远县洲心公社实施“产量责任制”,诞生了广为人知的“洲心经验”;在省委的支持下,粤港澳交界地区开展“小额贸易活动”,极大改善了当地农民生活;在全省各地兴起的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些为解决温饱问题从人民群众实践中迸发出来的开拓之举,成为农村改革的先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也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南粤大地才得以激发起广大群众的强大首创精神,产生无数极富创造力的改革之举。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立足于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想方设法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历史昭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把为人民造福的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改革开放,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之源。
40多年来,广东通过改革开放,破除各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实现了经济发展上的“松绑”“放手”“放开”“搞活”,完成了从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省份到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惊人跨越,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全领域的伟大变革,必须以改革开放作为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切实从安于现状的陈旧观念和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自觉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更加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把广东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
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发出了向改革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号令。全省上下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广东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责任使命,锚定走在前列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努力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
“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饱含着对广东人民的深情厚爱、对广东这片土地的殷切期望,是新时代新征程广东工作的总目标。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去年作出了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明确了广东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任务书,为全省上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了行动方略。新征程上,广东要自觉肩负起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把握好利用好广东具有的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强大市场优势、要素禀赋动态升级优势、综合制造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发展环境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政治生态优势等,努力在各领域全方位走在前列,切实在继往开来中再闯新路,在苦干实干中再创新业,在攻坚克难中再开新局。
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只有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才能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质量变革,创新致胜。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协同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持续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新广东;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向空天探索,向深海挺进,向微观进军,向虚拟空间拓展,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聚力提升城镇建设能级,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补齐广东高质量发展短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让南粤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民主和民生领域改革,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全省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广东要继续用好关键一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领潮争先,先行示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依托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开展先行先试、强化改革探索,牵引带动全省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抓主抓重、奋发有为;围绕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持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落实中央改革部署上行动在前,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勇于突破,在推动制度完善上有大作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攻坚克难、开创新局,以排头兵姿态把改革进行到底。
办好广东的事,关键在党。只有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把全省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凝心铸魂,强基固本。要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在服从服务国家大局中展现广东的使命担当;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将其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一体推进全省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深化实施“头雁工程”和南粤党员先锋工程,筑牢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建设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广东现代化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用好广东红色资源,持续涵养新风正气。
(五)
回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光辉历程,眺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我们深感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唯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大的胜利和荣光!
(执笔:张浩 丁建庭 刘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