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国慈善事业在近10多年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并对弱势群体提供了相应的援助,但受法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偏弱、体制性障碍犹存等影响,总体上仍处于滞后状态。
以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筑牢共同富裕底板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并取得了重要成效,但还存在质量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为此,需要明确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应秉持的理念、原则和框架设计,分别面向2035年和2050年设定目标,在完善立法规范、健全综合型救助制度、优化监管与经办机制和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重点着力,最终全面建成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发挥兜底保障和促进发展的双重功能,筑牢共同富裕的底板。
城市问题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空间化的逻辑进路
从人类社会存在形式的历史变迁视角来看,城市是人类社会进入“物的依赖性”这一新文明阶段后,必须通过物来管理人的时空机制。这意味着,城市不仅仅是资本权力治理体系的空间载体,也是社会关系本质的承载与现实化路径,更是社会总体关系不断再生产的空间机制。
赶超型国家中个体公共性的演变——以消费生活为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承认了私人利益的正当性。但是,有着私人利益的居民之间难免因为利益关系而发生摩擦。在这种情形下,国家需要一种新的普遍主义道德和法律。它不要求居民放弃和牺牲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是要求居民避免自身行为的负外部性。因此,国家采取了利益调节的整合模式,而这种整合模式,是建立在调节性价值的基础上。
乡村振兴的现实考量与理性思考
从历史视野看,乡村振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并不断凸显出来的;就现实而言,随着乡村全部脱贫,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亦可进一步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改善和扭转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局面;从更深层面、更广视域来思考,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性发展,尤其是对文化传统和社会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与维续。
从“谋生”到“乐生”:中国贫困治理到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演进
“谋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贫困治理的逻辑理路,使中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物质飞跃。新发展阶段,中国贫困治理也亟须进行阶段性转轨,顺应社会发展进程逐渐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融合,推进从“谋生”到“乐生”的治理逻辑演进,回应从贫困治理到乡村振兴的使命召唤。
算法自动化决策的属性、场域与风险规制
在算法决策应用中有必要界分人工决策和算法决策的合理场域,构建二者区分标准并协调和优化决策机制。应基于决策二分法,立足规制风险目标,阐述算法决策风险的产生机理,分清算法决策风险类型,从而构建“立法+监督+协同”的算法自动化决策治理体系。
价值理性共识与公共性优存的新文明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及其世界性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秉持“以文明看待生存”“以文明看待共同体”之前瞻性理念,理智地对待和全面地反思启蒙现代性理论和实践对于共同体的价值理性根基背离的现实,提出了“生存共依”“实践协同”“价值共契”以及“文明成果共享”的新的价值生存信念与规范,实现了人类文明境界的实质性提升。
公共物品供给:村干部“一肩挑”的制度绩效考察
作为党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的重要方式,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的制度安排已在全国农村作为原则性政治任务广泛推行。由此,“一肩挑”的制度绩效尤其是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异质性分析发现,受教育水平高的“一肩挑”村干部更有助于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但村庄中的宗族多样化、过多的村民小组等则对其产生一定的弱化效应。
低成本认识世界的技术实现:数字孪生的认识论探讨
数字孪生技术使认识主体能够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改造与创造,同时还能节约时间成本、空间成本、体验成本、容错成本等,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创造世界的风险、成本和代价,为人类低成本认识世界的技术实现提供了新的手段、路径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