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现代性阐扬——以广东为例
近代岭南文化有着鲜明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精神,重视从实际出发,既张扬传统更重视现实,既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又自觉学习西方发明的长处,既要变革中国振兴中华又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文化的民族性的坚守、时代性的变革、世界性的激荡,在近代岭南文化中表现得相当充分,并在实践中通过三者的整合而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以及由此现代性而糅合出的也许不甚清晰但却信念坚定的现代化图景的追求。
对劳动的第一哲学思考——兼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只有人自觉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并将人的最高目的与劳动的客观目的合二为一,劳动才能够复归自己的本真状态。在创造自然世界和创造人的劳动关系当中,创造自然世界具有优先性,人怎样创造自然世界就怎样创造人自身。这一逻辑决定了人必须通过创造美丽的自然世界,才能够担保自己走向崇高和伟岸。
网络消费者行踪轨迹信息交换的规制困境及路径优化——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
为了避免个人因对剥削和风险的模糊恐惧而拒绝披露其行踪轨迹,网络服务提供者往往选择通过自律承诺的方式,增强个人对其信息处理的控制感及信任感;而为了降低网络服务提供者违背承诺的风险,逐渐产生了由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充当“控制代理”的规制模式,实现了对困境的突破。未来规制路径优化的方向在于通过增强“分配正义”与“程序正义”保障公平交换的实现,并激励更广泛的第三方参与“控制代理”的监管互动与合作。
数字媒介依赖的新表征与伦理反思
媒介的人性化发展不断满足了人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沉浸体验,但也可能弱化人的主体性意识,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过度依赖媒介。人要实现自我救赎,就必须超越媒介,增强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反连接”能力和“反沉浸”能力,避免在媒介使用中成为电子化、扁平化的人。
人工智能哲学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视角考察
目前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正呈现跨学科攻关的发展势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关系日渐紧密,计算机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和信息哲学的学科交叉渗透,在复杂性科学的框架中发展起来的人工生命哲学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从本体论、方法论、逻辑学、美学和伦理学的多维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哲学,可以展示其理论前沿和发展前景。
贫困户个体差异与产业扶贫中的政企角色——以粤琼两省部分典型观测贫困村为例
在今后的扶贫实践中,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唯有通力协作,将差异化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成为产业扶贫的生力军,通过产业扶贫组织、锻炼出一批有能力、有想法且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运营队伍,才能使精准扶贫具有强大持久的内生性动力和可持续性,从而将产业扶贫有效地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对接,将新时期农村工作转变为一项兼具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工程。
论马克思的人民幸福观
马克思的人民幸福观认为,人民是幸福的主体,劳动实践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规定和保证。开始新征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和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民生建设实现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当代坚守,也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人民幸福观的新阐释和实践发展。
预算约束下的最优公私合作模式与福利分析
若政府面临预算约束,当创新溢出效应或成本创新负效应较大时,项目由政府所有更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而且可以引导企业合理配置用于两类创新的资金,更可能提升社会福利。使用者付费条款可降低公私合作项目中的政府支出,弱化政府预算约束对创新投入水平的限制作用,同时将创新的外部性内生到企业决策过程中。此时项目由企业拥有在节约政府支出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更可能提升社会福利。
新就业形态中的劳动者权益维护与工会工作模式选择
本文基于对新就业形态工作特征变化的分析,提出当前工会三方面工作难度:第一,工会组织劳动者的渠道受阻,工会组织难度加大;第二,工会对于自身定位和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工作方式不清晰;第三,工会在新形势下处理争议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的本地化社会网络分析
运用2014—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特大城市青年群体的本地化社会网络分析发现,特大城市独居青年对于帮助网和玩伴网表现出了“不需要”的倾向,社会网络的本地化程度较低,尤其是经常接触的人、谈心网和玩伴网的本地化程度都显著低于核心家庭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