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并作出战略部署,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认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和重点工作,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型消费业态天然具备技术创新性、跨界融合性、成长持续性等鲜明特点,代表着消费升级的方向,契合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健康化的新型消费发展趋势。持续培育新型消费业态,能够不断激发新型消费潜能,打造更多消费新亮点、新热点,带动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模式产生深远改变,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更多新动能。
以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这离不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的深厚意蕴。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必须一体考虑、协同推进、不可偏废。
“教科产城”融合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数字化产业体系、高效整合资源的机制。“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一个方向,就是以城市群作为承载肌体、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发展引擎、以产教融合基地作为重大平台,推进教育、科技、产业、城市“四域”融合,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有效推动各要素在产业链上中下游顺畅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是中国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疑提供了一种可预期可测度的大国方案。面对百年变局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改革开放正在成为中国给世界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品。
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对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于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