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把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实践中的一些有效做法用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有助于巩固改革成果、回应各方关切,提振发展信心,营造有利于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加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思想内涵、理论品格,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明白“为什么好”,又知道“该怎么用”,在百年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团结世界各国进步力量,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既能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夯实制度基石,也能为应对技术风险、保障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屏障。在法治轨道上加强人工智能治理,构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治理框架,已成为我国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性机遇的必然选择。
深刻把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要求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通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类发展观“术语的革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是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生产力增长与生态危机加剧这一发展与保护关系失衡的协调和重构,破解了发展和保护的“二元悖论”。
构建以人才资源牵引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新型模式
浙江于2024年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系统性遴选首批157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帮扶,全面嵌入基层文化场域,建立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顺畅通道。注重“外发促内生”与“内联促外引”有机结合,实现对多方资源的综合高效协同应用,率先破解城乡区域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人工智能+”:从应用场景到产业生态的整体性跃升
“人工智能+”的场景升级,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场景升级将突破物理与虚拟的界限,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创造力的未来社会图景。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必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的试验田与风向标。
作风建设重在化风成俗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为建设长期执政、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深厚理论根基与宝贵实践经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因此,深化作风建设必须增强定力、保持韧劲,直至化为自觉、形成习惯。
大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