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10多年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破浪前行,外交的战略自主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更具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新起点上创造更多“深圳经验”
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梦想之城、未来之城、改革之城。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支持深圳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在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上继续进行高水平探索。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个正式发布的中央指导地方改革的重要文件。
坚定不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的多篇著作都对此作出深刻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这些重要论断充满辩证法,是我国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动荡不安之际作出的战略抉择。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鲜明特性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进工会工作,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使工会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找准方向、更好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其文明底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抓手,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泉,以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借鉴,以新的文化生命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主体,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方向。
因地制宜推动县域富民产业发展
破解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瓶颈,关键在于发挥县域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坚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协调一致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主导方向,创新县域富民产业生产组织方式。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人民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地标。现代城市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结果。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23年的报告,1800年,城市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2%;1900年,这一比例达到15%。20世纪50年代,城市人口开始扩张。1950年,城市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30%,到2007年超过50%,2023年达到56%。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并在生产要素的发展中具体表现出来。马克思概括了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要素归结起来,就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