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魅力新农村,绘就乡村新画卷:惠州官山村调研实录
惠州官山村位于惠州市秋长街道北部,北有叶挺故居,南有茶园小镇,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官山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绘就乡村宜居宜业、农业产业高效发展、农民富裕的新画卷。

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将军故里惠阳周田村调研实录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广东省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拥有光辉的革命历史优良传统,众多革命先辈在南粤大地上留下了鲜红的烙印。据统计,全省有4300多处革命遗址。课题组来到叶挺将军故里惠州市惠阳区周田村进行调研,学习“铁军”精神,进一步了解周田村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情况。

授人以渔:惠州渔业村教育振兴调研实录
广东目前的乡村振兴成果,基本还聚焦于硬件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度的内容建设相对缺少,特别是乡村教育振兴一直没有好的抓手。通过“授渔计划”帮扶惠州渔业村青少年教育,打造广东乡村教育振兴示范点,从而把乡村教育振兴经验复制推广到类似乡村。

惠州泰美镇农产品供应基地调研实录
惠州博罗下联珠深港澳四大珠江东岸特大城市,上联博罗龙门河源韶关江西等大规模农产区,起着重要的“联结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桥梁作用。绿色农产品基地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在基地中有浓缩的种养殖、农用设施展示,也有农产品仓储和物流、初加工和深加工,亦有农耕文旅和研学项目。农产品基地突破以往的工业园模式,整合了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

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带动乡村振兴:惠州横沥梅菜产区调研实录
近年来,惠州横沥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梅菜为“媒”,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调研组高度重视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选取了横沥梅菜作为调研对象,探讨其特色和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由“外”而“内”:惠州横沥镇墨园村文化提质调研实录
在过去的8年间,我国开展了全面脱贫和改造人居环境两大工程,经过乡村基层干部的不懈努力,我国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厕所革命、进村道路硬底化、外立面改造、牌坊建设、污水处理取得显著成果。大部分乡村实现了“外在美”,达到了“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然而硬条件具备,软条件却还有所欠缺。很多乡村的公共服务、节事活动、文化产业竞争力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肇庆怀集县蔬菜产业园调研实录
肇庆怀集县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积极建设怀集丝苗米、怀集蔬菜、稻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生猪产业,肩负应急战略储备、保供稳价和保障民生的使命,致力把怀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茶罐子”。怀集县蔬菜产业园对粤港澳大湾区常年菜地保有量和蔬菜价格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题组对怀集县蔬菜产业园进行调研,探索其发展的状况,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广东粮食产区的运营模式:南雄、怀集丝苗米产业园双案例对比研究
实现粮食安全和粮食价值的共生共存,广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本文以广东韶关南雄、肇庆怀集两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不同粮食产区的运营模式的异同,把脉广东“大米的一生”,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打造书香乡村:岭南首魁状元村封开西村村的调研实录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利用特色乡村状元文化提升村民收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把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开发、农民就业增收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助力乡村建设。在乡村经济水平富足之后,村民的精神建设也不能落下,建设特色乡村文化产业让村民耳濡目染,进一步加强了状元文化对村民的文化渲染,增强了乡村的文化气息。

科技为农产品护航:德庆贡柑现代农业产业园实地调研
经过多年努力,德庆贡柑在县政府和当地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同实现了地方农产品品牌的“自我拯救”。课题组通过走访德庆贡柑产区的政府负责人、企业和农户,了解德庆贡柑是如何在科技的护航下实现重生的。